专家学者眼中的司法体制改革(6)
顾永忠:当前,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备受关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心里的预期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案件繁简分流,“简”可以说已经借助信息化等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了,但“繁”的案件质量上去了吗?一路上,我们都在问,证人、鉴定人出庭的问题,近年来几乎没有明显改善。下一步,希望像推进员额制改革一样的力度来推进证人、鉴定人出庭改革,可以限定一定的范围,比如凡是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认罪后又翻供的案件,必须安排证人、鉴定人出庭,防止冤假错案发生。 龙宗智:要注意加强审判为中心、庭审实质化的推进力度。庭审实质化的关键性措施,是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但证人出庭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上海去年刑事案件约3.7万件,证人出庭仅199人次,如果这199人次是每案出庭一人,有证人出庭的案件比例约为0.6%。证人出庭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安、检察、法院怕麻烦,二是怕动摇指控证据体系。证人不出庭,可能导致事实认定错误。因此,推动庭审实质化,尤其是证人出庭、应出尽出,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工作。 卓泽渊:对今后司法改革,我有三个期待:期待改革全面推进。现在许多改革都还在试点与扩大试点阶段,迫切需要将改革措施尤其是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地理区域上全面覆盖,在具体方案上全面实施;期待改革深入推进。司法体制中的一些老问题现在仍然存在,如执行率低、积案太多、超审限等,一些新问题已产生,如司法监督科学化问题,检察院以检察官姓名命名办公室是否恰当的问题等,都值得研究解决;期待改革完美推进。对于检察权性质的准确认识是检察体制改革的基点,有的改革措施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校正;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还需要更大勇气、更大魄力,看守所监管权、检察院逮捕权、法院执行权的归属问题,每一个都是硬骨头;司法官待遇有所提升,但远未到位;互联网运用要防止信息孤岛现象的问题,否则不仅是巨大的资源耗费,还会成为改革的重大阻力。 孙笑侠(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在司法规律的探索中,司法民主化和司法职业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因为民主化是依照大众的生活逻辑展开的,而职业化是依照司法的专业逻辑进行的。如何把二者关系协调好、统一地加以实现,成为本轮司法改革的最大难点。换言之,既让人民满意,又让职业共同体放心,本轮司法改革就达到预期效果了。所以,在下一步深化司法改革推广经验过程中,要加强全国统一协调、尊重职业规律、照顾民众呼声、引入信息技术,确保司法职业化和民主化协调、一致和兼顾。 法制网记者 周斌 整理(责任编辑:韩佳欣) |
- 湖北省孝感市委书记潘启胜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1-08
- 吉林市委原书记赵静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04-15
- 哈尔滨站北广场、哈尔滨北站“黑车”非法营运 相关人员被问责 08-18
- 吴爱英:积极推进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11-26
- 十八大后近40部司法解释发布 经济人身全方位保护 10-30
- 最高检公安部发文明确15种案件立案追诉标准 07-12
- 司法部:做好2014年工作 为农民工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04-03
- 云南省保山市副市长耿梅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0-16
- “红通人员”强涛、李建东被缉捕并遣返 06-02
-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民接受审查调查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