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青海牦牛:驮载牧区现代化奋蹄高原(5)

2018-07-30 16:26来源: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2016年,青海省提出了“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目标,而牦牛产业的现代化,有力地驱动这个转变的发生。
  从2014年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起,玉树州称多县拉布乡郭吾村车所社的不少牧民从养殖业中脱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2017年,该社实现分红115万元,除了牦牛产业外,度假村收入9.138万元,种植业收入16.58万元。
  “出栏量有保障了,与牧民的合作也更加融洽,我们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两元的价格收购牧民的牦牛。”陆爱珍说。有了稳定的牦牛源和市场销路,企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搞分红、设奖金,把终端利润回馈给前端牧民。
  收入多元化、就业多元化,在青海牧区已经是大势所趋。听说记者一行到来,玉树州曲麻莱县的仁奉达娃连夜赶来分享他的致富经验和喜悦。2014年,他牵头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带动周边70多户牧民加入,不仅养牦牛,还生产销售牦牛奶、酸奶饮品,“来我们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2800元。以前牧民单纯养牛一年到头也就挣1万元,现在能挣到3万元。”
  在距离玉树州机场不远的巴塘草原,有个名气很大的帐篷,由两万斤牦牛毛编织而成。“我这个帐篷是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过去在外打工的索才回乡开起了牧家乐当老板,“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这里吃藏餐,住牦牛帐篷,收入很可观。”
  收入高了,牧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变化。“惜售”“存栏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正在被致富奔小康的动力所替代,现代化的多元生活理念正在形成。
  在格扎看来,后者显然更为重要。“我们乡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后,劳动力、牦牛、草场都集中到了一起,解放了富裕的劳动力,以前放牛放羊的孩子现在可以安心上学了。牧民捡鹿角、进城跑出租、搞餐饮,越来越乐于从事新的工作,体验多彩的生活,也有更多时间去休闲放松。”
  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奔去,在现代化进程中,牦牛与藏民族、牦牛产业与青海的关系比以往都更加紧密,所肩负的使命也愈加重大。在藏民族《萨迦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说辞是水的泡沫,实践是金的汁液。”驮载着新时代藏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整个青海牧区现代化的重任,青海牦牛产业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在千米高原上不断奋蹄前行。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