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驮载牧区现代化奋蹄高原(2)
到2025年牦牛饲养量控制在500万头以内,这是青海省制定的产业目标。通常,“达到”是人们表述产业发展的高频词汇,它代表了进度和高度。而青海在制定牦牛产业目标时,其核心词汇则是“控制”。微观表述的不同,折射出的是青海发展牦牛产业的生态考量。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牦牛产业发展必须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生态之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告诉记者,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理念已经在牧区深深扎根。 (二)强科技、育良种、重推广,青海从产业源头入手,以科技进步破解育种难题,为牦牛生产体系升级打好种源根基,为世界牦牛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穿行在青海的高山草地间,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牦牛,全身披着乌黑的“长毛衫”,体格精瘦,悠闲地挪动。而在西宁市大通县的种牛场,记者见到的牦牛却很不一样。 个子和成年男子差不多,体重接近1吨,背部高隆,浑身肌肉紧实外扩,S状的双角向内弯曲,凶猛机警。大通种牛场繁育中心副主任李吉叶告诉记者,这是从可可西里保护区引来专门繁育种牛的纯野生公牦牛。 “与种植作物一样,牦牛产业的兴衰根在种源。”青海省畜牧总站副站长杨生龙说。多年来,青海牦牛一直延续着种群内自然本交的传统繁育方式,种群日渐退化,个头变小,体质下降,成年出栏牦牛体重通常不到300公斤。 “家牦牛从野牦牛驯化而来,原来很魁梧,现在体格越来越小,我们都觉得愧对祖先。”每提及此事,玉树州农牧局局长才仁扎西痛心不已。 种源弱化,产业难兴。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种源,谁就控制了这个产业。近年来,青海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旨在恢复牦牛种群活力的“提纯复壮”攻坚战。 育种的关键在科技。早在上世纪80年代,青海省依托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全面开展了牦牛新品种培育工作,利用野牦牛的天然优势基因,采用人工授精,培育具有强杂交优势、含有一半野牦牛血统的杂种牛。同时,组建育种核心群,进行闭锁繁育、强度选择与淘汰,成功培育出“高繁、增重、抗病”的野血牦牛,在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大通牦牛”。此外,青海大通种牛场通过技术攻关,将繁育双胞胎牦牛的几率从万分之一提高到了千分之一。 新品种的问世引发牦牛行业一系列巨变。牦牛的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牦牛的生育实现了从三年两胎到一年一胎的进步。初生、6月龄、18月龄牦牛平均增重15%-27%。牛犊的越冬死亡率连续5年小于1%,比同龄家牦牛群体低4个百分点。 在大通种牛场,一群体格大小接近的牦牛摆开阵势,朝着记者一行的方向行进,黑压压一片庞然大物让人心生畏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一群有200多头,全都有了买主。“我们这里采取订单购买的方式,每年由各地区牧民将所要购买的种牛数报给所在各乡镇,乡镇统计完毕后和我们对接。”大通种牛场党委书记、场长马进寿说。 在青海,一头种公牛的市场价是6000元,政府补贴之后,当地牧民只需出2000元就能领走。近年来,已经有2.38万头大通牦牛成为青海牧民家庭的“入赘女婿”。 此外,青海还向省内外牦牛产区提供部分大通牦牛细管冻精。据不完全统计,大通牦牛后裔在推广区已达143万头,为推广区牧民每年新增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 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建立起牦牛种牛繁育推广体系,全省17个牦牛种牛场年产种公牛1.2万头,供种能力逐年提高。通过多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建设,青海省牦牛个体生产性能显著提高,牦牛胴体重增加12公斤以上,项目户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2018年黑龙江省蔬菜产销大会举办
- 下一篇:北京加速推进美丽乡村绿化建设
相关阅读: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