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从一棵树到一片“海”(8)

2017-08-04 14:37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对林场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让我留了下来。我感觉自己就是属于这里的,每天走在林子里心情特别舒畅,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付立华说。

 

  这段时间,于士涛忙着林木管护,付立华在山上进行森林测绘,两人十几天没有见面了。

 

  “每天都会打一个电话,偶尔也会吵架,但话题一转到林子,一切矛盾都烟消云散了。”于士涛说。

 

  塞罕坝的林子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在塞罕坝,没人喜欢坐办公室,不是在林子里,就是在去林子的路上。

 

  塞罕坝人大都皮肤黝黑,透着微微的“森林红”,朴实内敛不善言谈,但一讲起树就滔滔不绝。

 

  塞罕坝人喜欢用林场的树做微信头像,朋友圈里晒树的大大多过晒娃的。

 

  爱树如子的塞罕坝人,干脆把林、森、松、杉这样的字眼放进孩子的名字里,大林、林源、乔森……

 

  塞罕坝的林子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年轻一代的塞罕坝人,有的是林三代,有的是对这里一见钟情,还有的是被配偶“骗”来的。

 

  但只要在这里扎下来,他们就会扎得很深很深,心甘情愿为这片绿色付出一切。

 

  绿色贡献

 

  ——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

 

  北京环境交易所,塞罕坝林场18.3万吨造林碳汇正在挂牌出售。全部475吨碳汇实现交易,可获益1亿元以上。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平均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这是大自然回馈给塞罕坝的巨大财富。

 

  种好树,塞罕坝人有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用好树,塞罕坝人有一种自觉的生态意识。

 

  “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塞罕坝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林场副场长陈智卿说。

 

  但仅仅5年前,时任千层板分场场长的陈智卿还在为职工每个月的工资发愁:“守着那么大一片林子,却感觉有了上顿就没了下顿。”

 

  那是塞罕坝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一段阵痛期。木材占林场全部收入的90%以上,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供应给煤矿用于巷道支护。随着各地小煤矿接连关闭退出,木材价格跌入谷底。

 

  痛定思痛,塞罕坝从生态文明建设大棋局中找准落子时机——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