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从一棵树到一片“海”(10)

2017-08-04 14:37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塞罕坝人并非看不上这笔钱,而是算清了开发与保护的大账。

 

  林场党委副书记安长明说:“如果生态效益没有了,用再多的经济效益也难以挽回。经济账和生态账、小账和大账孰轻孰重,头脑必须清醒。”

 

  目前,林场正联合地方政府展开生态旅游环境提升行动,为住宿和餐饮场所安装小型污水处理器,并建设一座垃圾处理场。

 

  行走在林场,可见一座座白色风力发电机分散其间。塞罕坝有优良的风电资源,但在引进风电项目时,林场管理者明确了只能利用边界地带、石质荒山和防火阻隔带,不占用林地,不采伐林木。

 

  只要影响到树,影响到“绿”,眼前有大钱也不挣!塞罕坝人就是有这种“傻傻的抠劲”。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因小失大,不寅吃卯粮,不急功近利。

 

  塞罕坝人的“抠劲”,彰显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对自己吝啬的塞罕坝人,对周边居民却格外“大方”。

 

  在林场,只要不在防火期,周围村民就可以进山采集野菜、蘑菇、药材等林下作物,一年可为一个家庭带来5000元左右收入。

 

  在围场县,从苗木种植到旅游开发,从手工艺品制作到发展交通运输,越来越多的人争相搭上塞罕坝这趟绿色发展快车,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尝到绿色甜头的村民们,也深深烙下绿色意识。

 

  紧邻千层板分场羊场营林区。34岁的村民程小刚7年前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院,一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从小看着这片林子一点点长了起来,没想到这些树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儿时,树木还没成林,程小刚的父母种地为生。树渐渐多了,草也长出来了,程小刚做起放牛娃。实施禁牧后,程小刚到县城做了打工仔。

 

  直到小树林成为森林,游客渐多,程小刚抓住机会,自己做了老板。“我特别在乎这些树,看有客人出门,一定要提醒他们爱护每一棵树,千万别吸烟。”他说,村里人有个共识,宁可让家门上的门号牌掉了,也不能让防火责任牌掉了。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

 

  “林业超出你的想象,当人与森林和谐共处,能为彼此创造更多价值。”林场林科所所长程顺说。

 

  守住绿水青山,塞罕坝创造了价值难以估量的金山银山——

 

  曾经的皇家狩猎场,成为今天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塞罕坝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昆虫660种,植物625种,大型真菌179种。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