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从一棵树到一片“海”(7)

2017-08-04 14:37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防火大于天,望海楼绝不能没人值守。泪水只能往肚子里咽。

 

  一次,齐淑艳好不容易有机会陪儿子,在给他洗书包时,发现一团已经被搓烂的卫生纸,打开一看,竟是几根长发。

 

  “谁的头发?”齐淑艳警觉地问。儿子支吾了一会儿:“你的。”“你藏我的头发干什么?”

 

  “想你了,就拿出来看一眼。”

 

  齐淑艳一时语塞,只觉胸口堵得慌。她冲进房间,关上门,放声大哭。

 

  慢慢长大后,对父母的埋怨逐渐变成了理解。刘志钢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回到林场做森林消防员,成为“林三代”。

 

  一有空闲,儿子会主动上山陪着他们。夫妻俩知道,这是爱的补偿,更是职责的延续。现在他们住的望海楼已升级为第四代,2013年建成,底层是办公室和起居室,拾级而上,顶层是瞭望室,楼顶还有露天瞭望台。

 

  如今,从红外防火到雷电预警,塞罕坝已经建立了现代化立体防火监测系统。“但再好的设备也不能取代人眼的精确度,更不能取代防火瞭望员的责任心。”林场防火办副主任孙文国说。

 

  塞罕坝仍有9座望海楼,其中8座由夫妻共同值守。

 

  “先坝上、再坝下,先顾树、后顾家。”今天,尽管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但塞罕坝人的工作时间表仍然满是辛劳与付出。

 

  为了植下新绿,施工员需要连续作业,整月整月地吃住在山上;

 

  为了防治病虫害,防治员需要半夜2点出发实施喷烟作业,持续几个月;

 

  为了防火安全,分场责任人需要驻守营林区,一呆就是半年多……

 

  千层板分场场长于士涛的时间表有两个作息坐标。

 

  一个坐标是孩子。

 

  常常在儿子没醒的时候他就出门,儿子睡着后才能回家。以至于孩子两岁的时候,还把于士涛当作陌生人往门外推。

 

  另一个坐标是鸟。

 

  春天幼苗发芽后,成群的麻雀飞来啄食。为了驱鸟,让早起的鸟儿没食吃,他要起得比鸟更早。在于士涛看来,养树比养孩子更要细心。“树出了问题不会哭、不会说话,只能用更多时间不停观察。”

 

  12年前,这个在华北平原长大的“80后”,从河北农大林学专业毕业,第一眼就深深爱上了塞罕坝,一头扎了进来。在北京工作的妻子付立华拗不过他,放弃高薪,也扎了进来。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