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网络“防沉迷”,青少年模式须堵漏
六一儿童节临近,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在即。新修法案因增加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章,明确了网络平台的责任和义务而格外引人注目。那么,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运行情况如何?防沉迷系统是不是真正管住了网瘾少年?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六一节前,不少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升级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了青少年模式。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络平台尤其是头部网络平台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仍存在较大漏洞,比如进入视频号分区没有青少年模式的自动弹窗提示,内容过滤上主要依赖家长监管,以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情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认知能力弱,不仅花大钱充值玩游戏,而且给主播打赏毫不吝惜。“南通15岁男孩给主播打赏,花光外婆看病的8万块钱”“10岁孩子打赏15万,父母报警求助”等诸如此类的消息屡见报端。网络乱象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造成的不良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于2019年由国家网信办牵头发起。目前,青少年模式已成为主要短视频平台的标配。在某些视频平台上,用户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后,一天只能浏览40分钟,22时至次日6时无法浏览。一些短视频平台还增加了“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功能,使未成年人无法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 然而,调查发现,当前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仍有较大漏洞,实际操作很难获得理想效果。以微信的视频号为例,进入视频号分区没有青少年模式自动弹窗提示,需要进入微信设置界面手动开启;微信可以通过短信直接重置登录密码,轻轻松松地解除青少年模式。有统计资料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没有多大用处,漏洞太多,容易钻空子”。 看到了病症,也开出了药方,到底什么时候能看到疗效呢?关键在于平台的责任心和态度。一方面,平台应该改善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供给,比如18岁以下青少年年龄跨度大,应提供不同层级的内容选择;另一方面,平台要优化功能、创新技术,升级青少年模式服务,补上该模式在密码设置、实名认证、卸载重装等方面的漏洞。 当然,仅仅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是不够的,家长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监管责任。那些认为平台有了青少年模式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不对的,没有哪一个平台会像父母一样去“盯”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自己的孩子自己管。电脑和手机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代替家长的陪伴,家长的陪伴到位了,孩子才能从网络沉迷中抬起头来。 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守护,可算是儿童节的好声音。期待青少年模式进一步完善,有朝一日真正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防火墙。(陈江)(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