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自动监测数据造假“零容忍”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金雨红 监测数据客观、真实是一切环保工作的基础,环境自动监测数据必须拒绝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生态环境部门应深化巩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保真成效,会同有关部门一手抓“保真”,一手抓“打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监管部门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严惩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让企图逃避生态环境监管的企业“不敢假”“不能假”。 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就近期广受关注的北方多次强沙尘天气、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作假等问题回应了社会关切。今年以来,北方地区已发生21次沙尘天气过程,给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受此影响,全国共计240余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受沙尘天气影响出现超标天,导致空气质量超标3000余天,按全年计算,全国优良天数比例下降约2.4个百分点。(相关报道见A7版) 沙尘天气是一种自然气象过程,但从环境治理方面看,加强沙尘天气影响空气质量预警与开展环境治理国际合作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今年3月中下旬出现近10年最强沙尘天气过程,专家判断此轮沙尘天气出现频次之高、风沙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近些年仍属罕见。为应对沙尘天气,生态环境部在日常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会商的基础上,建立了沙尘预报快速响应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加密会商和研判沙尘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有助于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将沙尘天气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近几年,我国境内产生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这得益于加强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系统治理。今年北方沙尘天气的特点之一是,来自境外蒙古国沙尘暴影响空气质量非常显著,这也说明在环境治理国际合作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全球环境治理保护没有国界,我们在加强区域环境治理、提升自身环保品质的同时,要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在更高水平上与相邻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保护,让优质空气惠及更多人。 生态环境部发布会还通报了多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弄虚作假的问题,这已成为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突出短板。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快提高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质量乃当务之急。一些企业环境违法案件暴露了从生产设施记录到监控系统全过程造假乱象,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方面压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直接责任,责任追溯一查到底。 尤其是对重点行业,监管部门应坚持问题导向,严惩自动监测数据造假等环境违法犯罪。日前,公安部会同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文,集中开展为期6个月的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其中,对涉及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严处重罚,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责。惩治弄虚作假一直保持高压态势,是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的重要条件。 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有一定的隐蔽性,监管部门还须充分发挥网格监管作用,借助无人机遥感监控、可视化等科技手段,深入核查自动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不放过任何疑点,顺藤摸瓜刨根问底,落实落细自动检测数据,才能真实准确反映实际排放情况。一些违法案件正是通过核查检测数据逻辑关系的合理性被挖掘出来的,这说明全面深挖问题线索,强化源头管控,才能有的放矢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生态环境保护拒绝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监测数据客观、真实是一切环保工作的基础,对环境自动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生态环境部门应深化巩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保真成效,会同有关部门一手抓“保真”,一手抓“打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监管部门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严惩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让企图逃避生态环境监管的企业“不敢假”“不能假”。(责任编辑:刘晓方)#p#分页标题#e#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