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变了味的督查检查何尝不是一种腐败
变了味的督查检查何尝不是一种腐败 督查检查过多过滥的问题,遭基层干部诟病已久。乡上有2个锅炉,各级部门几个月内就检查了10多次;地方公务员一年中约200天在准备、迎接、陪同检查;一个检查组还没走,另一个又来了,分身乏术……诸如此类的荒唐事例,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近日,中办专门发出通知,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这么多的检查评比,这么多的迎来送往,要花去多少财力?费去多少人力?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把精力都用在接待上级部门的督查检查上,用在迎来送往上,哪里还有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哪里还有时间实实在在地去思考、去谋划、去抓好党建、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事情呢?因此,中央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不但必要而且及时。 应该说,必要的督查检查对推动工作是有作用的。通过必要的督查检查可以发现中央的决策、党的政策是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怎样改进和推动。但是,督查检查要以问题为导向,不能把是否督查检查当成做了工作,当作完成任务。并且一定要有度,因为任何事情超过了一定的度,泛滥起来就变了味,就成了灾。 如今,在一些地方,督查检查已经成了部分领导干部“做了工作”的一种证明,成了树立自己权威、获得下面尊重的一种手段。他们对自己的那块工作,自拟一些标准、自定一些条条,自设一些框框,然后拿着这些标准、条条、框框到下面去开展按图索骥式的督查检查。而在这种督查检查过程中,督查检查团的成员不是微服私访、深入实地悄悄进行,以了解真正的实情,发现真正的问题,以便改进工作,而是虚张声势、大喊大叫,还特别讲求接待规格、讲求汇报级别。还有的前脚刚布置完工作,后脚就去督查检查,看是否开了会、发了文、制定了方案,有没有记录,完全不给下面消化吸收的时间,只要形式上的东西都到了位,就能过关。下面无可奈何,只有投其所好,忙于搞形式,或者索性造假。 有些地方的负责人深谙此中“门道”,总结出“干得好不如汇报好,会工作不如会形式,会干事不如会留痕”的经验。因此,就不在实实在在做工作上下功夫,不在认认真真办实事上动脑筋,而是在“提高汇报水平、提高表现形式、提高留痕能力”上做文章。 变了味的督查检查耽误的是领导的时间,败坏的是社会风气,伤害的是百姓感情,培养的是一帮只会接待、汇报、留痕的形式主义者,造就的是一批只会揣摩领导意图,搭花架子、玩虚招的官员。这何尝不是一种腐败?因此,应该坚决制止,狠狠刹住。现在中办专门发出通知,要求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这就是有针对性地建立一种制度化的约束机制,从根本上杜绝那种随意性、随便性的督查检查考核现象,把基层干部从不堪重负的督查检查考核中解脱出来,真正把精力用在扎扎实实工作上。(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南阳张仲景医院领导私设“第二药房”兜售三无药品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