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亩产620公斤!我国海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社青岛9月28日电(记者袁军宝、潘林青)28日下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白泥地实验基地首批耐盐碱水稻材料开始收割评测,产量最高的达到亩产620.95公斤。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我国“海水稻”研究取得了一大重要突破。 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是一种可以长在滩涂和盐碱地的水稻。今年白泥地实验基地试种了312份具有较强耐盐碱性的“海水稻”材料(水稻品种审定前,称之为材料)。经过收割、称重、去杂等环节,最终测定有4个材料的亩产超过400公斤。 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专家的测算,亩产能提高到300公斤以上,“种海水稻就划得来,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据专家介绍,小区试验田材料种植、产量评测和最终大田种植及产量还有一定区别,后续还有一系列研究环节。同时,从品种比较到区域试点,再到大面积试点、政府审定,最终形成品种进行推广,至少需要3年时间。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处处长王克响告诉记者,轻度盐碱地的盐分约为0.3%,中度盐碱地约为0.6%,而海水的含盐度为3.3%-3.5%。中心培育的“海水稻”在试种过程中,先期使用盐份为0.3%的调制海水灌溉,后期使用0.6%的调制海水灌溉,未来随着海水稻研究的继续推进,期待能够用更咸更碱的水灌溉。(责任编辑:韩佳欣)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最新资讯:
- 达州通川区法院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活动07-18
- 打虎!正部级刘慧被查07-18
- 淅川县浩洋钒业监守自盗?向南水北调水源区偷排污水06-17
- 河南省纪委监委同时通报两名厅官被处分06-16
- 25名学者,被集中通报批评06-16
- 筑牢法治根基 锻造公安铁军06-15
- 政产学研联合调研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共绘长三角法治协同新图景06-10
- 南阳张仲景医院领导私设“第二药房”兜售三无药品06-06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典型案例05-06
- 中国直播经济法治生态座谈会在郑召开05-02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