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乡村观察:三个"坚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

2018-12-16 13:43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记者: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物质生产成果巨大积累,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供给,怎么看40年农村改革开放的制度性成就?
  宋洪远:全面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一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全面放开农产品流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制度。分品种、分领域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多主体经营、多渠道流通和自由购销,同时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支持鼓励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不仅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产品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更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户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发展。
  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相对封闭,农村人口非农就业和向城市转移受到限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门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废除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建立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救济制度。
  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记者:我们党始终把三农工作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重农抓粮,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40年农村改革的经验体现在哪些方面?
  段应碧: 农村改革之所以能够率先突破、不断前进,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这些经验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不断前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重要法宝。
  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要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基本供应问题,是农业农村改革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市场化取向是农村改革开放的一条主线,也是40年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从推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开始,农村改革就以引入并不断增强市场机制作用为主要特征。通过创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放开市场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将坚持社会主义与发展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推动我国从温饱型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迈进。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40年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4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根据变化的形势要求,作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把对农村改革开放的认识推进到全新的高度,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参与者,我国农村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并取得辉煌成就,正是因为我们充分相信农民的智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村改革就是从群众首创到顶层设计,再由顶层设计进而推动群众创造的伟大实践。乡镇企业、土地股份合作制、承包地“三权分置”等,都是农民在实践中的探索创造而后升华成为指导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的政策举措。发自农民群众首创的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破除了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