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反思 官方信息发布应更权威(2)

2018-11-23 11:16来源:法制日报浏览:手机版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认为,地方政府在给出此类信息时,不能仅仅简单地给出结论,还要给出鉴定过程的相关信息,如监测机构的资质、鉴定报告的细节等,这些都涉及技术标准。水质指标合格的结果由泉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得出,大部分情况下这类检测中心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属于第三方检测机构。水质监测一般需要在当地设置多个监测点,需要必要的技术性设施,这不是所有机构都能实现的。如果要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地方政府还应披露更细致、详细的信息,增强结果的可验证性。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燕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危及重大公共利益,特别是涉及海域问题的事故中,当地政府是唯一有发言权的角色。因此,地方政府有义务、有职责公布事件进展、检测报告等信息。这些监测数据应该是建立在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必须要注意的是,因为海洋污染的监测比较复杂,是一个动态过程,地方政府公布的监测数据可能存在波动情况,短时间内可能很难有机构能对这些情况下一个决定性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多方参与检测,而污染物的治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因此地方政府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才能保障公众知情权。公众也应从科学、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些信息,明确海洋污染治理的复杂性。
  协调各方利益改善厂居混杂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2017年,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福建,在反馈意见时就曾指出,泉港石化园区厂居混杂问题突出,“园区内联合石油化工公司、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等大型企业周边均有居民点”。
  另据媒体报道,此次发生事故的地点,距离肖厝村的码头仅有数百米。这种厂居混杂的情况也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思考。
  曹明德认为,当地的厂区已经有不少年了,化工区和居民区混杂可能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复杂。从规划方面来讲,工厂和居民区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是不合理的,化工区应该远离居民区、文教区和办公区,应将化工区建设在风向下方,以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地方政府应在保证当地居民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有序推进居民搬迁问题的解决。
  马燕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在海域出现,在我国一些城市,作坊、工厂与居民区犬牙交错的情况也存在。这是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因为地理空间局限性和规划考虑不周等问题,包括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短视行为,可能会把化工厂和海域附近的渔业生产区、居民区安排在一起。这种情况的存在有一定历史原因,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也不现实,只能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改良和调整。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国土空间的立体整治,通过合理规划、产能调整,可以把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逐渐解决。但是,涉及海域污染的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国内国外,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尤其在我国,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但使用权可以出让给各个民事主体。在各种权利交错的情况下,当地各方都想要获得最大利益,就会在环境保护、海域生产、使用安全等方面发生矛盾,地方政府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协调,才能不断改善这种情况。”马燕说。
  运用法治手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一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安全生产事故陆续发生,其背后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曹明德认为,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属于“人祸”,涉事工厂存在主观上的重大过失,在安全生产、环境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才会导致这一后果。如果尽到了高度的注意义务,这一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也给那些为了经济利益而违规生产、环保投入不足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没有人希望通过造成重大人身财产损失的事故来推进安全生产、环境环保以及法治建设。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过去有时就是这样的,直到发生重大事件、造成重大损失才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进而推进相关领域的改进、改革。要通过改进日常管理,把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纳入日常,将其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曹明德说。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