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河南洛阳市易地扶贫搬迁探访:“搬”出来的好日子(3)

2018-10-12 13:48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积极发展产业,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搬得出”更要“稳得住”
  这个夏天,嵩县黄庄乡汝南社区的张嵩现格外忙碌,在十里八乡间来回给乡亲们作蜜蜂养殖培训,还忙着参加创业大赛。斗志昂扬、满脸笑容的他,根本不像是一个右腿完全截肢的残疾人。
  2016年,还是贫困户的张嵩现从三合村搬迁到汝南社区,在社区党支部帮助下,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半辈子打光棍的他,还娶到了一位城里的媳妇。今年春节,李亚在嵩县慰问时,专门给他写了副对联:“人勤劳蜂勤酿生活甜蜜蜜,搬新房娶新娘幸福奔小康。”
  洛阳扶贫搬迁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中心”——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坚决避免“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
  搬迁让群众从深山的贫困“泥沼”中挣脱出来,也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从2003年起,洛阳陆续实施“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等,对搬迁户中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由政府统一组织劳务输出。有房住、有活干,搬出来的年轻人纷纷娶上了媳妇。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劳务输出是洛阳搬迁户脱贫致富最主要的途径。每年输出近两万人,人均年收入两万元左右。嵩县木植街乡农民张金龙甚至漂洋过海,到新加坡打工,一年能挣10多万元。
  “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之后,搬迁户增收渠道明显增多,经商、餐饮、家庭宾馆等业态不断出现。”王淑霞说,2016年以来,洛阳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实施搬迁后续发展“5个1”,推出特色农林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为弱势群体增加就业机会。
  栾川县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企业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扶贫车间”。中钛集团纸袋加工扶贫车间已开设98个,带动1855名贫困群众就业。“纸袋加工简单,一学就会,很适合年纪大、文化程度低的贫困户就业。”栾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朱宏轩介绍。
  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搬迁后,将全村土地集中整理后反租承包,建立千亩玫瑰生产基地,建设了玫瑰深加工生产线,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搬迁户家家有活干,户户有收入。
  汝阳县牌路扶贫搬迁新型社区,建成了古朴典雅的西泰山旅游风情小镇,家家户户开宾馆、经营旅游产品,搬迁户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不到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9000多元。
  洛阳市分管三农和扶贫工作的副市长王军介绍,目前,全市发展特色产业项目1298个,建成扶贫车间311个,共建成光伏点583个,完成技能培训13438人次,带动搬迁群众5.6万余人脱贫致富。
  搬迁扶贫与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谋划,建设安居乐业新家园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要搬去哪里,生活会咋样?”每一个离开故土的搬迁户难免都要心生疑问,甚至还会彷徨不前。
  搬迁,从山上到山下,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要有一系列配套设施,让贫困户建设新家园、开启新生活。“科学规划、统筹共建,是洛阳扶贫搬迁的核心理念。”洛阳市发改委主任张伊民说。
  这一理念的形成经过了“三级跳”。初期的搬迁理念较为简单,就近在乡镇所在地建安置点。2010年,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搬迁“四靠”原则,靠县城、靠乡镇、靠园区、靠旅游点。2011年,进一步提出,把扶贫搬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安排,扩大集中安置规模。
  从搬迁点到搬迁新村再到新型社区,洛阳扶贫搬迁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搬迁户不愁没活干了,已有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得到更好利用,民政、公安等公共服务轻松向安置点延伸,这一下子拉大了城镇框架,成为洛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助力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