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河南洛阳市易地扶贫搬迁探访:“搬”出来的好日子

2018-10-12 13:48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本报记者杨志华 陈显萍 李纯
  “挪穷窝,住新房,永远不忘共产党;拔穷根,搬新居,时刻铭记习主席。”这是近日记者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德亭镇采访时,看到易地搬迁贫困户郭杰娃家的一副对联。
  老郭今年67岁,老家南台村是一个交通闭塞的贫困山村。今年按照易地搬迁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一家人分到了一套三居室,地点就在学校、幼儿园、医院、服装厂等俱全的德亭镇德福苑社区。
  然而,老郭起初不愿意搬,经常念叨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搬进新居后,他高兴地说:“好日子来得这么快,真没想到,再也不用背着孙女走山路上学了。”
  老郭是洛阳市已经搬迁的20余万贫困人口中的一员。在我国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洛阳有着特殊地位。他们首开先河,18年前在全国率先探索“易地安置,搬迁扶贫”模式,为深石山区扶贫开发探索新路径、新方向。
  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告诉记者,该市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市扶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来抓,纳入城乡一体化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全力推进,将世世代代贫困农民搬出深山,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扶贫之路。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依托易地搬迁,打开深石山区扶贫新路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人们印象中,洛阳是繁华富庶之地。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也一度跻身全国五大工业城市。
  实际上,“五山四岭一分川”的洛阳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贫困大市,市辖9个县(市)中,国家级贫困县5个、省级贫困县1个,大部分属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以致于洛阳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两极分化。
  深石山区是洛阳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市737个贫困重点村绝大部散布其中。“土少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农民只能靠一块块“挂”在山上的“席子薄地”糊口,人们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娶妻难、看病难。
  再加上十年九旱、灾害频发,相当多的贫困户过着“点油灯、推石磨、手拉肩扛上山坡”近乎原始的生活。1996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洛阳山区调研时发现,有贫困户穷得竟然连100元面额的人民币都没见过。
  这方水土实难养活这方子民,而贫困户往往居住分散,修路、通电、通水等传统扶贫模式投入大、见效差,深石山区扶贫成了一道难题。
  穷则思变,变则路通。2001年,洛阳决定在嵩县木植街乡等地试点探索“易地安置,扶贫搬迁”,搬新家、立新业、拔穷根的新路子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6年,在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和支持下,洛阳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08年11月,全国第一次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洛阳召开,以此会议为标志,易地扶贫搬迁正式列为国家扶贫重点工作。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洛阳市委、市政府深知易地扶贫搬迁对于全市扶贫工作、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意义,把扶贫搬迁当作惠及百姓的大事来抓,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搬迁17万人。
  而当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之后,洛阳4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仍有5.9万人需要搬迁,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23%。洛阳市领导倍感责任重大,李亚18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聚焦脱贫攻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把易地扶贫搬迁摆在脱贫攻坚战最前沿、最关键位置,以“头号工程”标准来全力推进。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