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环保法治成为关键力量(2)

2018-08-30 16:07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这次会议摆正了环境保护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位置,对工业污染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农村环境保护、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环境管理由此提到更高层面,同时也对环境立法提出了要求。唯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才能使得社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于是,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
    尤其是在1989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环境保护法。新的环境保护法不仅去掉了“试行”二字,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制度创新,标志着我国环境法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1993年,不管是对改革开放来说,还是就环境保护而言,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1993年11月,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总体规划。
    同年,全国人大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次年更名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新成立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我国环境立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曹明德说,在1979年至2012年,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第二阶段,环境保护法以及各主要环境单行法均在这个阶段完成。除了个别法律,如土壤污染防治法、湿地法等尚未制定,可以说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自2013年起,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第三阶段,其间最引人注目的立法事件,就是2014年对环境保护法的重大修改。
    修改后的环保法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
    在业内人士看来,修改后的环保法有诸多亮点,其中包括: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针对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突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这次重大修改的深远意义,曹明德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宣示环境保护是国家的基本国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改进环境执法,赋予环保执法机关一些行政强制执行权,这是我国环境执法在立法上的重大改进;确立环境公益诉讼条款,从而弥补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存在的缺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这是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制度。
    环境执法
    机构调整折射力量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污染,环境立法一一进行规制。随着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环境执法如何跟上立法节奏?
    谈及环境执法问题,不得不说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保护机构。
    1973年8月5日,在周恩来总理支持下,我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并且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