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贵州产业扶贫走上乡村振兴路(3)

2018-02-11 22:29来源: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近年来,全省大力加强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一些基地引进物联网监测水、肥、气、热因子,配套安装喷滴灌设施,开展病虫害草害生物防治,推进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化建设水平。所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更高、更优质、更安全,经济价值更高。可以说,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基地生产的农产品正在引领市场潮流,深得消费者青睐。
  贵茶公司联合22个重点产茶县的61家茶产业经营主体,组建“贵茶联盟”,在全省建立标准化优质茶园基地14万亩,基地覆盖16个贫困县,47个贫困乡,260个贫困村,有效带动全省10多万茶农脱贫增收。
  该公司不断加强“贵茶联盟”内的所有茶园基地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完善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建设,形成了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公司茶叶先后在德国两大高端连锁百货超市考夫霍夫和卡斯达特上架,这是贵州省茶企第一次以自己的品牌登陆欧盟超市,打破了贵州茶叶只出口散装茶的现状,实现了贵州成品茶出口的零突破。
  2017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由省农委牵头,从19个省直单位抽调人员,单独成立产业脱贫攻坚办公室,组建家禽养殖、蔬菜种植两个专班,集中力量推进生态家禽、蔬菜两大重点产业发展。
  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在9个市(州)分别配套建设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基地,围绕60个产业县,建设栽培种和菌棒(出菇棒)专业化生产基地。建立适合贵州气候特征的菌种培育、供应基地。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重点打造300万亩辣椒标准化、规模化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在蔬菜产业发展上,贵州省将在2019年实现“3万元种植模式”示范推广10万亩(次),“2万元种植模式”示范推广50万亩(次),“1万元种植模式”示范推广100万亩(次)。
  另辟蹊径,培育新型产业
  农业产业扶贫,从生产角度讲,需要回答种(养)什么、谁来种(养)和怎么卖的问题。种什么?养什么?意味着产业选择。谁来种?谁来养?是要明确经营主体。而怎么卖,则最终指向市场开拓。
  以前,农村地区贫困户大都“看天吃饭”,他们常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自给自足。客观而言,这并非是山野之间的淡薄,而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落后局面。以产业扶贫为切入口,农村贫困户更能告别以往的粗放生产和经营模式,完成商品的组织化生产和市场化销售。产业、农户、市场,这样的多方互动,就能够产生像一域一品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产物。
  紫云自治县客车站旁的红心红薯发货场一幅繁忙的景象:20余名工人正忙碌着,他们挑选、称重、贴标识、包装、搬运上车,通过电商平台将红心红薯销往全国各地。
  “2017年,合作社种植的红心红薯总产量达35万公斤,通过电商渠道,现已销售20万公斤左右。”高锡锋是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干水井村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上网查看、接受订单,是他每天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告诉记者,目前白石岩乡红心红薯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近500户群众致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电商平台,走上致富路。
  “去年中秋节促销到11月底,我们的核桃乳就售出4.2万件。”威宁鹤乡果核桃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林说,当时自己被这个数字震惊了。因为4万多件的销售是过去他们一整年的销售量,现在利用电商平台后,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
  贵州省致力于各类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合发展,建成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60余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万余个,已获批28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帮助贫困山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找到销路、扩大生产、增加收入,通过销售引导农民精准种植,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从而实现“精准扶贫”。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