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产业扶贫走上乡村振兴路(2)
在全省38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有77%布局在贫困县,累计2790家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农民合作社3093家,社员51万人,园区内从业农民390万人,园区内从业农民收入高出当地其他农民收入40%,起到了精准扶贫的示范带动作用。 结构调整,打造生态产业 贫困地区多是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十分严重的区域。贫困地区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资源特点选准产业发展,才能把贫困地区的产业做出效益,才能摆脱贫困。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提出“要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决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改变祖祖辈辈种玉米的习惯,改变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状况”,把低产低效、影响生态环境的农作物退下来。 “我们这里的土地种玉米没多少收益,我家6亩地都流转入股种植茶叶了,平时在茶园里干活70元一天,茶产业见效后还可以分到红利呢!”1月初,记者走进紫云自治县坝羊镇万亩茶叶产业园,正在对茶园进行冬管的新山村村民陈会艺精神头很足。她说,茶叶长势不错,今年春天茶叶就能开始采摘,到时每亩能有好几千元收入。 坝羊镇位于麻山腹地,曾经是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坝羊镇映宏茶场4年前还是一片荒山。通过退耕还林,引进5家茶叶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短短几年间,4万亩荒坡耕地全部种上茶叶,这里的山头又披上了绿装。将退耕还林与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坝羊镇从传统的农业乡镇变成了绿色经济小镇,成为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样本。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是贵州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几年前还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3.8%。“山高路陡石头多,种一坡才收一箩。”山多地瘦,是贾西村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为了生存,村民们向荒山要地。播苞谷、种土豆,土越翻越薄,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辛苦干一年,挣个油盐钱”。一年一季苞谷,还要看天吃饭,一亩收四五百斤,赚不了多少。 “要脱贫,必须调结构,必须上产业!”这些年,村里种过白菜,搞过养殖,可都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路子不对,憋多大劲也使不出来。” 2013年,返乡的“煤老板”聂德友带回一条信息:刺梨在外面很畅销,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800多倍、柑橘的50倍。“这不就是家乡山上的野果子吗?”聂德友想。 聂德友自筹资金5000万元带领群众发展刺梨产业,以贾西村为核心区,联合7个贫困村组建盘关镇刺梨产业合作联社,在当地农业投资平台公司的支持下,短短3年,刺梨面积发展到3.1万亩,覆盖8个村3498户9446人,其中贫困户423户842人。去年产业带动人均增收3940元,257户685人稳定脱贫。2016年1月,贾西村已经从省级一类贫困村名单中退出。 为了解决刺梨第3年结果、前两年没有产出的问题,当地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把产业引向林下,引向空中。在林下套种中药材野生地参,一亩地收益至少多了2000多元。空中养殖蜜蜂,山里环境好,处处是刺梨花、中药花。按现在的野生蜂蜜行情,1斤能卖到150元,一箱蜂年收入3000元。目前已种植地参面积2400亩、鱼腥草2000亩、凤仙透骨草300亩,养蜂规模达到500箱。 村民聂由康家有坡耕地11.08亩,以前种植玉米一年收入只有6372元,自从加入合作社种植刺梨后,夫妻俩在基地务工,每年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和务工费,年净收入50032元,是种植玉米时的7.8倍。 结构调整后,农民增收了,荒芜的石山也变绿了。 质量先行,发展优势产业 抓好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建设是农产品质量的内因,贵州特色优势品种有着潜在的市场竞争优势,是黔货出山、风行天下的法宝,但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外部因素,好的品种只有在生产基础条件好、管理到位的地方才能产出好的商品。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广西渔业项目合作总投资超过20亿元
- 下一篇:山东强化问题导向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相关阅读: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