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同志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习近平在正(5)
采访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您现在虽然不在新闻报道一线了,却始终关注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变化。您作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有什么感想? 赵德润: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施政,种种变化,最终都是落实到维护人民利益上,这也是习近平同志从年轻时一直到现在的不懈追求。我还记得,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点,实际上和他在正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很简单,很朴实,就是追求人民的福祉,就是强调领导干部对人民的责任。 习近平同志当年是正定县委书记,如今是我们党的总书记。30多年过去了,他的人民情结,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始终不变的。这一点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1969年,15岁的少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在梁家河这个黄土高原上封闭的小山村一待就是7年,吃了那么多苦,别的知青都走了,他还留在那里,一边和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打成一片,一边读自己带去的两箱子书,读能够借到的书,对人生、对国家前途命运有了自己独立深入的思考。这一段经历,是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从那时起,他不仅从书本上了解了世界,也从现实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人民的疾苦、期望和感情。正定,则是他从政的起点。在这里,他把过去的积累,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运用到工作当中去。自此以后,他从正定到福建,再到浙江,到上海,一直到中央工作,他始终都记着人民,他讲到“人民”二字的时候,感情非常深。在习近平同志眼里,“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最高的。正定的朋友贾大山病了,他从福建赶去探望;当年的同事吕玉兰去世了,他深情地写文章悼念。他是个讲感情、不忘旧,重情重义的人。 采访组:采写《正定翻身记》的过程,也是习近平同志与您建立友谊、成为朋友的过程。你们后来还有交往吗? 赵德润:1984年我采访习近平同志的时候,他31岁,我38岁。面对这个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县委书记,我对他的感觉确实是很不一般。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在正定履行我的职责,忠实地记录这座古城的沧桑巨变,记录那里可爱的、奋进中的人民,也记录习近平同志在正定锐意改革、执政为民的历史。习近平同志后来历任重要的领导岗位,但他对正定一直念念不忘。在我的内心,也一直珍藏着这份君子之交。 后来,他到福建工作,给河北的同志写信还打听我的情况。再后来,我在河南分社当了十几年的社长,逢年过节我们通过贺卡互致问候。我的一个朋友调到浙江分社任社长,习近平同志看了他的简历,就问他:“认识赵德润吧?”“认识,那是我们的社长。”后来,这位朋友告诉我:“习书记很关心你,还打听你的情况。” 在2006年,我们在杭州有一次深谈。当时,我在《光明日报》任副总编辑,到浙江记者站考察,他刚从温州台风救灾现场回来。那天,我们在西湖边长谈了一次,他详细谈了他从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和非同一般的心路历程。他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锤炼自己,让自己能够倾听各种意见,能够团结各种不同意见的人,甚至包括伤害过自己的人,他也会真诚地去团结他们。 这次谈话,我们谈得非常真诚。10多年过去了,其中有些内容也比较模糊了,但那份感动,那种影响,一直对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是一个有思想有作为有担当的人,而他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他同时又是坦率和真诚的人。有些领导干部一旦官做大了,架子就大了,就变得高深莫测了,而习近平同志仍然那么平实、随和,实在难能可贵。 十八大以后,我和习近平同志没有见过面,交往主要通过信件。他太忙了,不宜再去打扰他,不能干扰他的工作,他的时间太宝贵了。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地方职工福利:多省节日慰问全年不超1千 上海不超400 02-09
- “指尖消费”将强势拉动中国经济 03-09
- 八项规定两周年述评:铁面执纪形成强大震慑 12-02
- 那仁和布克牧场住村干部坚持做到 “三个结合” 09-27
- 东航北京新机场主基地开建 06-29
- 加州限制亚裔生入学法案暂搁置 将听取华人意见 02-28
- 民政部门对冬季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展开救助行动 12-01
- 新疆吐鲁番托克逊再掀全民集中宣传反恐维稳高潮(图) 06-04
- 青海将向59.6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两节红包” 12-09
- 刘延东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并发表演讲 07-3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