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新闻中心 >

“近平同志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也把他看得很重”——习近平在正

2018-02-09 13:48来源:学习时报浏览:手机版
  赵德润:改革开放初期,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人民改写了“高产穷县”的历史,我有幸见证并记录了这段历史。我一直不知道这篇报道是“第一次”。十八大之后,《人民日报》推出一个重点报道——《七常委与〈人民日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个报道把每一位常委第一次被《人民日报》报道和署名文章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情况做了梳理。我后来得知,发表在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二版的通讯《正定翻身记》,是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而习近平同志署名文章《中青年干部要尊老》同年12月7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1984年这一年,习近平同志两次上《人民日报》,这也正是他在正定干得风生水起的一年。
  采访组:1984年您到正定采访,是上级派给您的任务吗?
  赵德润:不是。一般说来,记者采写文章,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正定翻身记》这一篇不是“规定动作”,不是谁派的任务,而是我的“自选动作”。
  1984年,我在新华社河北分社工作。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经济模式也正处于变革和争议的初期。石家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粮食高产区,而正定县特别突出,是河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的县,也是有名的“高产穷县”。粮食产量很高,老百姓却很贫困,甚至吃不饱肚子。实际上,整个石家庄地区都是这样的情况,只是正定更具代表性。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经济受“以粮为纲”的束缚。那个时候,新华社发过《从“极左”的影响下解放出来》等文章,主要报道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给农民更多自主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些报道有些是我参与的,有些是分社其他记者写的,在当时比较有影响。人们由此更加了解“以粮为纲”的禁锢,导致农村多种经营发展不起来、群众生活贫困等问题。例如,有很多地方不允许农民种棉花和瓜果蔬菜,为了保持“粮食高产县”的桂冠,粮食种植面积说什么也不能降下来;甚至有些地方,农民自己种了瓜,大队干部还要给犁掉,重新种上粮食。有一篇文章《毁瓜的风波说明了什么?》,专门批评了这件事。
  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化变迁、新旧思想交锋、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识亟待转变的时代,我自己对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就一直寻找农村变革的典型。有一次,我参加河北省委一个会议,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同志向我介绍了正定县的变化,说来了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思想解放,工作干得不错,很快改变了正定县的面貌。会后,我专门收集了正定县的相关材料,发现这个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群众收入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却没有掉下来。也就是说,这个典型的“高产穷县”保持了高产,同时也摘掉了“穷县”的帽子,发展工副业对粮食产量并没有产生不利影响。我眼前一亮,决定抽时间到正定一探究竟。于是,通过正定县通讯组长高培琦与习近平同志约好时间,就直接跑到正定去了。
  采访组:您到正定的这次采访,是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吧?初次见面,他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赵德润:那天是1984年4月17日,正定离石家庄很近,路上没用多少时间,我很快就到了县里,见到了习近平同志。我们第一次见面谈话时间不长,习近平同志介绍了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城乡经济发展概况,他建议我先下去看一看。正定所有的乡镇、村庄、农户随便看,想看哪里就看哪里,好的差的都看看。看的过程中,可以随机找人谈话,了解真实情况,回来再细谈。
  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他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那年31岁,身材修长,年轻老成,讲话不紧不慢,有板有眼。我采访过很多县委书记,而他的那种从容、自信和坦率,却让我刮目相看。相当多的地方对上级考察和记者采访,多半都是捂着差的,给你看好的;留着劣的,给你说优的;领你去看的,大都是精心挑选的。上级满不满意,关系重大,自不必说了。新闻记者的报道影响广泛,写出来的东西,同样也关系着干部的政绩和前途。习近平同志让我自己去看,随便看,随便找人谈,足见他对整个正定县的发展有充分的自信,而且不避讳存在的问题。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