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修法要给法的“适用”留下空间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春

2017-09-26 14:04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时隔24年,反不正当竞争法迎来首次大修。不久前,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反不正当竞争法被称为“市场经济宪法”,就此次修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刘春田。
    记者:此次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刘春田:我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系统改进法律,以便充分有效地实现该法服务于市场经济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功能。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曾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作为一部法律起草,其间,走走停停。1992年《中美知识产权备忘录》的签订导致二法分离,推进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进程,1993年9月通过并于当年施行。
    众所周知,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市场经济的制度。我们事实上是在计划经济的土壤上破土建设属于市场经济的法律。当时,我们对市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在理论、思想、制度、实践、知识上,几乎都是空白。我国的经济体量还不大,对市场,对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法律规则,讳莫如深,只能事事奉行“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因此,立法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但从总体上看,该项立法是成功的。
    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市场经济、国际社会和国际规则已有相当的理解,市场活跃的程度以及经济体量的增长,使我们有条件量身设计一部出于国情、着眼于国际、立足当下、引领未来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记者:此次修法的重点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刘春田: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解决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一般条款的地位和统领作用问题;二是调整对具体制度的处理;三是如何对待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条款,事关重大,总揽全局,堪称“帝王条款”,是该法的纲。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彰显法律的宗旨和实现该法的功能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设计该法的一般条款以及将该条款置于何种地位,立法上无疑应当既是成熟的,又是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朝三暮四,二三其德,不可取。
    应当说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成熟的。该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而后在第二章列举了一系列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何理解这一表述模式,曾长期有争议。有意见认为,本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仅限于第二章列举的行为。另有意见认为,除去第二章的列举之外,还可以根据第二条第一款的的规定,去认定法律没有列举,但是违反了“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存在不同解释,并不是否定立法的成熟。对这一困扰,2017年2月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一审稿在第二条第二款给出了回答,修改为:“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前款规定,以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竞争秩序的行为。”这种表述,明确地将前款规定的一般原则与第二章的具体列举相结合,起到法律的“形神”兼备、表里统一的作用,给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经济秩序的调整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在立法设计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此次修订草案二审稿又将该款改为:“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以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竞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这样一来,法律的“形”与“神”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建议恢复一审稿的表述,以便充分长久地发挥该法在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基本法律的作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