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民法总则彰显人文关怀和21世纪时代精神
民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总则的制定,重新开启了我国民法典的编纂进程。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纲,整个民商事立法都将在民法总则的统辖下具体展开。民法总则的制定将极大推进民事立法的体系化进程,在中国民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民法总则的内容有许多亮点,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彰显了21世纪的时代精神。
人文关怀是民法总则的基本价值取向
我们要制定的民法典是21世纪的民法典。如果说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19世纪风车水磨时代民法典的代表、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是20世纪工业社会民法典的代表,那么,我国民法典则应当成为21世纪信息时代民法典的代表。这就要在我国民法典中反映21世纪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
21世纪是弘扬人格尊严与价值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精神理应倡导对人的权利的保护。21世纪的民法,更应突出体现对人格尊严和人的合法权益的尊重。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科技进步的成果面临着被误用或滥用的风险,有可能对个人隐私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这样的形势要求把对人的保护提到更高程度。
人文关怀在今天已不仅仅是重要的价值理念,它使整个民法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甚至是革命性变化。比如,传统的侵权法主要以制裁、追究责任为目的,侵害了别人合法民事权利的就要给对方赔偿,其更侧重于制裁不法行为人。但在今天,随着人文关怀成为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侵权法的立法不再更多考虑怎样制裁行为人,而侧重于考虑如何向受害人提供更全面的救济、如何充分体现对受害人的关爱。
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体现了民法的本质和功能。民法本质上是人法,倡导关爱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法的这种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对仁者爱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对自身权利的追求更多,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要求也更高。这对民法典的编纂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一部充分关爱人、保护人的民法典,才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面向21世纪的民法典。
民法总则突出体现对人的保护
民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法总则从立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到具体制度的完善,都将对人的尊重、对权利的保障作为一条主线,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确立了保护权利的立法目的。民法总则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彰显了意思自治和权益保护,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明:“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我国民法的立法目的之一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接下来的几条明确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强调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这些都体现出民法总则追求对个人全面保护、维护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体系结构彰显对人的保护。从民法总则的体系结构来看,其关于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规则设计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该法虽然也调整交易关系,但其本质上是以保护人、关爱人为中心的。一方面,它确认了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的原则。人格尊严是人格权法律制度的立法基础。在今天,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已经得到了保护,在此背景下,更应让人格尊严作为基本人权得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它强化了对财产权的保护。只有有效保护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才能增强人们的投资信心、置产愿望和创业动力。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个人财产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财产安全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财产,就是保护人们诚实劳动,保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在物权法的基础上完善了平等保护原则,将物权法中的物权平等保护扩展到所有财产权的平等保护。这彰显了民事法律“私权平等”的价值取向,适应了我国当前改革中强化产权保护的现实需要。 |
- “今日焦点网”、“社会焦点网”等11个网站被查处 09-10
- 高速公路收费能降吗?交通部:不具备降费空间 08-01
- 和布克赛尔县法院与公安机关建立执行联动机制 05-17
- 第50名"百名红通人员"周骥阳被公诉 当庭认罪 12-10
- 彝良:合伙人散伙就上法庭 皆因不结算惹的祸 11-07
- 俞正声参加新疆代表团讨论时强调 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 夺取新时代 10-19
- 零容忍!天津一盘踞繁华商圈恶势力团伙成员被判刑 07-08
- 外汇局:严打以创新为名的各类外汇违法犯罪行为 02-05
- 陶凯元会见欧盟普通法院院长积家 03-17
- 情侣开车途中吵架,女友开门跳车身亡!法院这样判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