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高:电信网络诈骗可适用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天联合发布《关于适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旨在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反映突出的法律适用问题。该司法解释将于2017年1月5日起施行。 《规定》的主要内容 《规定》共二十五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十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了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罪名的范围 将《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贪污贿赂、恐怖活动犯罪等案件确定为五类犯罪案件: 第一类以占有型、挪用型贪污等犯罪为主; 第二类贿赂类犯罪; 第三类恐怖活动犯罪; 第四类是洗钱罪及其上游犯罪; 第五类是两类新型特殊诈骗犯罪,即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案件。 (二)明确了“重大犯罪案件”的认定标准 从案件影响程度和逃匿情形两个角度明确“重大”的认定标准。即: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境外的,应当认定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的“重大犯罪案件”。 (三)明确了“逃匿”的认定标准 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逃匿”进行了界定。客观方面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隐匿”;主观方面则为“逃避侦查和刑事追究”。 其中: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脱逃”情形认定为“逃匿”; ◆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对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依照“逃匿”情形处理。 (四)明确了“通缉”的认定标准 明确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或者公安部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国际通报,应当认定为“通缉”。 (五)明确了“违法所得”的认定标准 ①通过实施犯罪直接或者间接产生、获得的任何财产,应当认定为 “违法所得”; ②违法所得已经部分或者全部转变、转化为其他财产的,转变、转化后的财产应当视为“违法所得”; ③来自违法所得转变、转化后的财产收益,或者来自与违法所得相混合财产中违法所得相应部分的收益,应当视为“违法所得”。 (六)界定了“利害关系人”的概念 “利害关系人”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和其他对申请没收的财产主张权利的自然人和单位。 |
- 哈尔滨站北广场、哈尔滨北站“黑车”非法营运 相关人员被问责 08-18
-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民接受审查调查 05-09
- 十八大后近40部司法解释发布 经济人身全方位保护 10-30
- 吉林市委原书记赵静波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 04-15
- 最高检公安部发文明确15种案件立案追诉标准 07-12
- 云南省保山市副市长耿梅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0-16
- 吴爱英:积极推进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11-26
- 司法部:做好2014年工作 为农民工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04-03
- 湖北省孝感市委书记潘启胜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11-08
- “红通人员”强涛、李建东被缉捕并遣返 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