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法务e线 >

山寨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专家呼吁多方发力严惩不贷(2)

2021-02-05 14:58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浏览:手机版

       农村地区缺乏监管
       山寨食品屡禁不止
       国家对于山寨食品泛滥的问题,从未停止过整治的步伐。国家自2018年底就开始多部门联合执法,进行监督检查和取缔;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要求从生产源头、流通渠道、消费终端入手,全面治理农村山寨食品。但农村山寨食品问题依然屡禁不止,时有报道。
       朱巍说:“网上能见到和买到的山寨食品越来越少。根据食品安全法和电子商务法的规定,店家都必须实名登记注册,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严惩,所以现在线下制作和销售山寨食品在一些地方依然猖獗。”
       在杜乐其看来,山寨食品泛滥于农村市场,受多种因素推动。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食品信息偏差、识别山寨食品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缺乏,以及维权意识、能力不足,均会导致消费者不能有效识别山寨食品,亦或是在识别山寨食品后,因损害甚微、维权成本高昂而放弃对权利的救济;从外部监管角度来看,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力量和资源的不足,使得经营者生产、销售山寨食品的违法成本低廉,进而无法完全实现山寨食品违法成本内部化的威慑目的。
       朱巍说,农村山寨食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键在于缺乏监管。“不仅农村,在城乡接合部,一些四五线城市的夜市、学校周边,这些地方的监管力度很低。而这些地区的人收入偏低,购买食品主要从价格角度考虑,对品质等要求不高,这给了山寨食品巨大的市场。”
       一位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坦言,在没有造成危害人身安全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很少会主动进行产品质量检测,而且很多山寨食品是流动摊贩趁着逢年过节赶集时候售卖,执法困难。
       朱巍认为,相比农村而言,城市中山寨食品问题近年来鲜有发生。“城市中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巡查力度大,即使是一些小卖部也不敢卖山寨食品。而且还有很多职业打假人。这些在网上和城市中无法销售的山寨食品,借着农村地区监管的漏洞,大量流入农村市场。”
       多方发力严惩不贷
       净化农村消费市场
       2021年1月8日上午,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开分局组织执法力量,对销售山寨食品的情况展开调查,目前已对涉事经营户进行立案调查。据了解,通过前期的整治,经开分局查扣了广丰市场中涉嫌侵犯商标专用权和侵犯知名商品的外包装装潢的产品共计400余件。
       杜乐其认为,为解决农村山寨食品问题,在违法成本上,可进一步提高生产、销售山寨食品的代价,最大程度实现山寨食品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消费者协会或检察机关应更多关注或获取农村消费领域中侵害众多不特定消费者的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适时启动消费公益诉讼程序,降低个体维权的成本,提高经营者违法成本。
       2020年11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五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坚决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符合吊销许可证条件的,一律吊销;符合处罚条件的,一律从严处罚并处罚到人;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
       杜乐其说,为解决农村山寨食品泛滥问题,需要多方面发力。从消费者自身角度来看,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村消费者辨识山寨食品的意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消费者对山寨食品低价诱惑的“免疫力”;从市场监管角度来看,应加大对农村市场监管力量和资源的投入,同时积极调动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管的积极性,比如可加大举报奖励力度,鼓励受害消费者积极提供山寨食品生产、销售信息。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