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负责人就发布监督撤案典型案例答记者问(2)
记者:在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时,检察机关如何贯彻平等保护理念?具体做法是什么? 苗生明: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依法保障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指导意见、典型案例,开展了“涉非公经济案件立案监督专项活动”“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专项清理工作”等工作,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在检察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年7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服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六稳”“六保”的意见》,全面系统指导全国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区分不同情况,从严、从快、从宽处理有关犯罪案件,精准服务保障“六稳”“六保”工作大局。 根据上述政策意见,检察机关贯彻平等保护理念,依法灵活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办案中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一是切实转变司法理念,强化政策运用。近年来,最高检十分重视平等保护理念的引领作用,加强政策指引、案例指导、教育培训,要求我们在办理案件中切实做到对内资外资、国企民企及中小微企业等各类民事主体一视同仁、平等保护。二是加大力度惩治各类侵犯企业财产、损害企业利益的犯罪。依法严格追诉职务侵占、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和挪用资金犯罪,根据犯罪数额和情节,综合考虑犯罪行为对民营企业经营发展、商业信誉、内部治理、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量刑建议。对提起公诉前退还挪用资金或者具有其他情节轻微情形的,可以依法不起诉;对数额特别巨大拒不退还或者具有其他情节特别严重情形的,依法从严追诉。三是依法慎重处理贷款类犯罪案件。在办理骗取贷款等犯罪案件时,充分考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实际情况,注意从借款人采取的欺骗手段是否属于明显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是否与银行工作人员合谋、受其指使,是否非法影响银行放贷决策、危及信贷资金安全,是否造成重大损失等方面,合理判断其行为危害性。对于借款人因生产经营需要,在贷款过程中虽有违规行为,但未造成实际损失的,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借款人采取欺骗手段获取贷款,虽给银行造成损失,但证据不足以认定借款人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性处理。四是依法慎重处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注意把握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劳动报酬与恶意欠薪的界限,灵活采取检察建议、督促履行、协调追欠追赃垫付等形式,既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又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对恶意欠薪涉嫌犯罪,但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依法不起诉。五是严格把握涉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的新类型案件的法律政策界限。对于企业创新产品与现有国家标准难以对应的,应当深入调查,进行实质性评估,加强请示报告,准确认定产品属性和质量,防止简单化“对号入座”,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定罪处罚。六是坚持效果导向,注重通过办案提升民营经济领域的社会治理水平。对办案中发现的民营企业管理漏洞和经营不规范问题以及危害民营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找准管理风险点和制度缺陷,帮助民营企业家提高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未雨绸缪,堵塞漏洞,完善机制,真正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记者:检察机关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监督纠正侦查违法行为? 苗生明:根据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相关规定,检察机关经过必要的调查核实后,发现侦查机关不立案或者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侦查机关立案或撤销案件;发现侦查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予以口头或书面纠正;涉嫌犯罪的,由相关机关依法处理。检察机关通过上述方式,依法、规范、及时、有效地履行侦查监督职能,秉持“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完善国家追诉权行使,切实维护公民企业的基本权利。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保护知识产权成本到底高不高、维权难不难? 专家这么说 04-26
- 北京西城检察院依据修改后刑诉法宣布首个附条件不起诉 12-07
- 居住证背后藏贪腐:基层办证人员想方设法捞好处 01-21
- 【扫黑除恶】江西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涉黑涉恶案件402件1335人 10-15
- 揭旅游零负团费“玄机”:擦边球“巧妙”规避旅游法 09-28
- 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10-26
- 评论:遏止骚扰电话运营商是第一责任人 08-01
- 上海检察机关依法对王宗南涉嫌受贿、挪用公款案提起公诉 10-09
- 7省市公开环保督察整改情况 部分问题反弹 05-16
- 内蒙古:检校合作成效凸显 5年8批400名大学生参与实训 04-2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