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九头蛇”,如何实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2020-07-14 10:19来源:瞭望浏览:手机版

   一旦诈骗得手,就迅速将赃款拆分到数个乃至数十上百个二级、三级账户,层层转账,逃避打击
   在诈骗、网络赌博等犯罪团伙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谁掌握的对公账户最多,谁的资金就最安全
   层层转卖,实名制形同虚设,通信安全监管漏洞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上游,有成熟的个人信息售卖产业链;下游,有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黑灰产业链条
   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电信诈骗如同“九头蛇”,“砍掉一个头”后,又不断冒出新“头”,有关部门需“见招拆招”,从源头加强监管,持续加大联动打击力度,对放任、失职严肃追责
  一通电话、一条短信,一不小心,钱可能就没了;欠费了、中奖了、退税了……骗术五花八门,你是否分得清、躲得过?
  201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78.2万起,日均发案2100多起;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万。2014年至2019年,全国各地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年均被骗额达上百亿元,不少地区人均损失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远程非接触性犯罪,其作案手段频繁更新、新技术加速迭代、诈骗剧本花样百出,如同“九头蛇”,“砍掉一个头”后,又不断冒出新“头”,屡打不绝。近年更是呈现虚拟化、智能化、集团化、国际化特点,上下游形成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黑灰产业链和犯罪利益链。
  今年以来,传统刑事犯罪大幅下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仍持续高发,发案数、被骗金额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单笔被骗百万元以上案件多发。这对全方位提升打击治理能力,破解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资金流三次升级
  诈骗分子通过各种理由诱骗、威胁受害者向指定账户转账,并千方百计将赃款转移取现,这一所谓“资金流”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关键。多年来,诈骗资金流经历了ATM取款、银行卡转移,到现在的对公账户转移三次升级。
  多名在一线战斗了十余年的民警表示,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很大程度是和诈骗资金流赛跑:赶在诈骗分子转移赃款之前查明资金流向,冻结涉案账户,才能挽回受害者损失。
  诈骗资金流几经“进化”。
  最早是ATM。闽南安溪是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地区之一。初期,一些重点乡镇出现诈骗分子排队在ATM取钱的景象。为切断诈骗资金流,该县一度关闭了全县ATM。
  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蔓延,出现专门为诈骗团伙取款的“车手”群体,他们在ATM上将赃款取现后交给诈骗团伙,并获得抽成。直到2017年,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出台规定,个人通过ATM向非同名账户转账,资金24小时后到账,诈骗团伙通过ATM转移资金的渠道才基本被切断。
  随后,更艰巨的“战场”出现在对银行卡的管控。
  福建多地公安民警介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普及后,诈骗分子转移赃款更多挪到“线上”。他们诱骗受害者转账后,只要敲击电脑键盘或手机输入数据,就能快速实现转账。
  “一旦诈骗得手,就迅速将赃款拆分到数个乃至数十上百个二级、三级账户,层层转账,逃避打击。”漳州市反诈骗中心主任陈捷忠说。
  这么多账户从哪里来?记者采访了解到,有专门的开卡、收卡、售卡犯罪团伙,“初期是用收购的他人身份证去批量办理银行卡。随着银行卡实名制审核日渐严格,且个人在一个银行开卡数量有限制,又出现雇用无业人员、学生等群体持自己身份证到银行开设账户,开通网上银行后,将这些账户资料整套出售给犯罪团伙牟利现象。”多地公安民警告诉记者。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