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一把手"腐败为何多发?如何破解监督难题?

2020-06-09 13:36来源:正义网浏览:手机版
  在我国查处的腐败分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要领导干部即“一把手”。主要领导干部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很大一部分权力,同时又是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其作用和影响直接关涉到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清廉状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破解监督“一把手”的难题。因此,对“一把手”腐败问题多发的原因与对策进行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权力配置不科学、监管不到位诱发“一把手”腐败 
  主要领导干部之所以频频落马,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固然与个人因素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权力配置不科学、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监管不到位,使少数主要领导干部能够凌驾于组织之上,甚至把手中的权力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主要领导干部是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最高领导人,是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体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主要领导干部受到的制约最少、监督最弱,因而产生的问题也最多。以选人用人为例,从中央到地方推行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集体表决、社会公示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于“一把手”的干部选拔任用权形成了有力的制约,但在推荐人选的取舍上、提拔干部的使用上、现任干部的调整上,“一把手”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长官意志面前,群众意见的征求、组织部门的考察、领导集体的决定,在有的地区、部门或单位,成了表面化的程式。 
  实际生活中,在有的地区、部门或单位,由于权力运行无一定规则、无一定章法,只要“一把手”作出决定,其他人就很难阻止,使“一把手”权力滥用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在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一些“一把手”通过选择会议时间、改变会议程序、隐瞒关键数据,甚至冒充上级意图等手段,达到操控决策的目的。经过这种操控的决策,损害公共利益,却因贴上了集体决定的标签而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使权力滥用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党同伐异,能够顺水推舟的就收买拉拢,不肯同流合污的就打压排挤。这种上下勾结的利益共同体,一旦出事就成了风险共同体,以至于出现查处一案牵出一串、带出一片的现象。 
  在有的地区、部门或单位,由于权力监管不到位,“一把手”权力制约弱化。主要领导干部处于拥有绝对权力的地位,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软,同级监督太难,法纪监督太晚,这使对“一把手”权力监督制约的整体效能弱化。主要领导干部缺乏监督制约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主要领导干部个人缺乏监督制约;二是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的权力缺乏监督制约;三是对与主要领导干部关系密切的人员缺乏监督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部门或单位的“一把手”蜕变为腐败分子,那么这个地区、部门或单位就会出现由腐败分子领导反腐败的现象,使反腐败大打折扣。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党和政府对“一把手”并不是没有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受到党员的监督制约,受到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制约;作为公民,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监督制约;而无论作为何种身份,都要受到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制约。但事实上,在有的地区、部门或单位,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构成对“一把手”有效的监督制约。 
  为什么组织的、法律的、舆论的力量都不能对“一把手”权力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没有与之相对等、相匹配的监督制约权,没有权力制约。这正是为什么“一把手”的违纪违法问题严重、造成危害巨大的根本原因。 
  从制度机制上防止权力滥用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