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 半数对分类标准模糊(3)

2020-06-08 18:08来源:中国青年报浏览:手机版

  点的饭菜都吃完,杯中的奶茶、饮料都喝光,从消费源头开始减少垃圾的产生,尤其是湿垃圾的产生,是何品晶给大学生的建议。他也曾向同济大学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可否专门为一些女生供应小份量的食物。“在垃圾分类背景下应更加注重‘不产生不该产生的垃圾’。” 
  “通过垃圾分类,食品安全也得以保障。将饭店、食堂等公共消费场所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分流,首先是解决地沟油问题,可以避免餐桌上剩下的东西再回到餐桌。另外要避免公共消费产生的厨余垃圾喂猪,避免‘垃圾猪’的出现。” 
  吴奕蕾直言,在上海生活时,她越来越不想点外卖。分类过程的繁琐令她感到苦恼,“吃完外卖如果有剩就还需要一样一样倒出来,分类处理,甚至吃完的水果也需要进行细分。”她因此少点的外卖,也确实少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垃圾。 
  此外,在李爱民看来,垃圾分类方式应当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垃圾分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应当综合当地情况,分别进行相关条例制定。” 
  何品晶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理念中玻璃瓶具有回收价值。但由于玻璃瓶较重、体积大、价值低,而运输、储存的成本很高。一线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值高、人力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类似的低值可回收物利用就显得较为困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类,恐怕是‘后端’决定‘前端’。” 
  在何品晶看来,垃圾分类是日常工作,而不是应急工作,需要重视其可持续性。同时他强调,面对垃圾分类,大学生不仅要以实际行动加入其中,还应该对垃圾分类有更为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让垃圾分类行稳致远。 
  (应受访者需求,张甜甜为化名) (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