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信托销售乱象:第三方违规代销还是前员工“飞单”?(4)

2019-07-03 11:20来源:新京报浏览:手机版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其所推荐的产品,个人用户300万起投,存续期最短6个月,最长12个月,是主动管理型。
  上述员工进一步介绍称,主动管理型的产品,意味着“信托公司要承担全部损失”,即使出现风险也不会全部坏掉,且中融信托自有资金也会兑付。“这个产品比信托公司只做通道风险小很多,相当于中融信托自己融资,给客户做一个信用担保。唯一的风险是中融信托倒闭,然而现在的市场是不可能(让公司)倒闭的。而且产品期限一年,经济再怎么差,一年之内也不会倒闭的。”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信托销售过程中的行为,《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等多份文件规定,信托公司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
  对此,中融信托方面向记者回应称,中融信托的信托产品主要依靠官方直销渠道——中融财富销售,也会委托部分金融机构代销。中融财富中心于2014年5月9日正式成立,是中融信托唯一的直销平台。
  乱象与监管
  信托销售存李鬼”“冒名诈骗 监管高压下乱象何时休
  信托代销领域时有乱象发生,曾出过不少纠纷,多公司都曾公告出现信托“李鬼”事件,即有人冒充该公司员工推介和销售非公司发行的产品,还有代销机构因夸大收益而被举报。
  综合信托公司的公告,冒名形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是第三方理财直接在销售网站上挂出信托公司产品推介,还有利用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冒用信托名义向投资者进行不当宣传和推介。“最多的就是机构官网或机构人员打着信托公司幌子进行销售。”一位信托业研究人士说道。
  其中,2015年10月,平安信托遭“李鬼”事件曾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平安信托彼时在官网发布声明称,从未发行或准备发行包括360财富、金斧子等多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通过第三方平台销售的两款产品。
  近年来,曾有信托销售人员夸大收益被举报的事件。2016年8月,上海信托一款香花石信托计划在延期一年后仍没能兑付利息,投资者以业务违规和涉嫌虚假宣传为由将上海信托及代销的光大银行上海分行举报到上海银监局。
  一些冒名手段随着互联网发展还有所“升级”。2018年10月,上海信托发布声明称,有不法分子冒用上海信托名义在微信群进行宣传,发布虚假金融产品,并诱使网民下载虚假APP进行金融诈骗。
  2014年至今,有超过20家信托公司发布澄清声明,提醒投资者警惕虚假信托信息,内容多为不法分子“冒用信托公司名义销售假信托产品”等。
  在规范信托代销方面,多位受访业内人士指出,监管早已明确禁止第三方代销。最早在2008年颁布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就禁止信托公司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计划。
  2014年出台的《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99号文),明确防止第三方非金融机构销售风险向信托公司传递。发现违规推介的,监管部门要暂停其相关业务,对高管严格问责。随后配套下发的99号文执行细则,进一步明确“禁止信托公司委托非金融机构以提供咨询、顾问、居间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推介信托计划,切断第三方风险向信托传递的渠道,避免法律风险。”
  为了避免被冒名,信托业也祭出过不少“验身”方法。例如为解决发行环节信息不对称、销售误导等情况,近年信托公司纷纷着手建立自己的财富中心,打造可以让投资者直线购买的平台,还有不少公司设立网上直营店;信托“双录”政策也于近年执行,可以约束销售人员行为,避免销售人员弱化或隐瞒风险、夸大产品收益。此外,2017年9月上线的信托登记系统有助于解决冒名销售问题。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