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干旱区“厕所革命”的民勤探索
马爱彬 本报记者 吴晓燕 鲁明 去年秋天,甘肃省民勤县大滩镇大西村四社村民李世忠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彻底告别了秋冬时节寒冷的院外敞开式旱厕,改成了温暖的室内水冲式厕所。 “当时,政府提倡改厕,但改不改让我们自己定,我就跟3个女儿商量,她们都非常支持。”李世忠说,“村上帮我们引进了好几种卫浴产品,让大家自己选。起初,我看的是蹲便器,但后来感觉坐便器更干净卫生,所以我就从中选购了一款比较省水的马桶。” 改不改厕、改哪一种,都由农民自己定。去年以来,作为我国西部典型干旱区内陆绿洲,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将“厕所革命”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深入推进,探索出了独到的经验——针对农民群众在改厕问题上“不愿建、建不起、用不起”等难题,民勤县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以奖代补、统一验收”的原则,完成了农户改厕11982座,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上迈出了一大步。 在观念碰撞中改变—— 改厕成农民追求美好生活新需求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这句话,曾是民勤县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 “民勤紧邻沙漠,秋冬季节天气比较冷,用旱厕必然挨冻。到了夏天,旱厕又很臭,苍蝇蚊虫到处飞。”李世忠说,改厕之后,家里人如厕更方便,环境干净又舒适。他了解到,改厕还能减少疾病的传播,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即便使用旱厕有诸多的不方便,改厕的好处就摆在眼前,但用惯了旱厕的泉山镇新西村村民李祝祖起初就是不愿意改厕。后来,看到邻居纷纷改厕,李祝祖有点“动摇”,决定问一问在城里工作的儿媳。儿媳告诉他,改了厕,居住条件跟城里一样了,他们夫妇俩回老家也能多住几天。儿媳这番话戳中了李祝祖的心:“改厕后,今年春节,儿子儿媳回家比过去多住了三四天。” 记者在民勤采访时发现,受走出农村到城市定居的年轻人以及年轻农民工的影响,有很多人跟李祝祖一样,在“新观念”和“旧思想”的碰撞中主动选择了改厕。但是,也有一些农民群众囿于传统思想观念和在经济投入上的顾虑,不愿意改厕。 “让群众改变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没那么容易。”红沙梁镇孙指挥村村委会主任王立荣说。为了让群众自愿参与改厕,他和村委会一班人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讲解,使许多群众逐渐转变了观念。 “‘厕所革命’惠及民生,但在农村推动改厕的难度不小。”民勤县委副书记、县长马世友说,为了提高群众改厕积极性,县上先后召开了6次现场观摩会、推进会,印发了《农户改厕二十问》等宣传资料,帮助打消农户的思想顾虑。 在发展中抉择—— 农民唱主角,自主选择改厕模式 几年来,民勤县大坝镇城西村村民朱永前一直想改厕,也做过尝试。2018年初第一次改厕,他将家里的旱厕改成了“非水冲式生态卫生间”,“这种卫生间也有臭味,而且冬天还容易冻,不好用。”朱永前说,经过反复的对比,他最终在自家院内改建了水冲式厕所,“改厕之后,在县城生活、不习惯用旱厕的孙子变得特爱回家,一家人都享受到了改厕带来的好处。” 记者在民勤县走访时发现,当地几乎都选择了水冲式厕所。然而,依托石羊河形成的民勤绿洲,其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水资源紧张。如果全县4.2万多户常住农户都改建水厕,改厕所需的水从哪里来?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