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基层考核重"痕"不重"绩" 形式主义怎么改

2019-03-26 13:03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核心阅读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指出,加强计划管理和监督实施,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
  基层在实行痕迹管理过程中,有哪些形式主义?各地如何解决督查检查考核重“痕”不重“绩”、留“痕”不留“心”等问题?
  问题直击
  考核忽视结果导向
  基层容易学会“见招拆招”
  日前,记者在西北某乡采访时,有村干部反映,上级部门的督查检查工作有时忽视结果导向,干得怎么样是一码事,干的过程是否有记录、材料是否齐全是另一码事。结果工作做了,却因为材料有瑕疵而遭到批评,让一些基层干部想不通。
  当地县里从组织部、纪委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的督查组,注意力不是放在入户调查上,而是聚焦到材料检查上。有时在材料中发现一两个错别字,督查组成员就质问当地村干部“是不是突击补材料、相关工作到底有没有开展”,基层干部很无奈,也很委屈。
  该乡乡镇干部坦言,督查考核是指挥棒,重视过程、忽视结果很容易让基层学会“见招拆招”,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造成恶性循环。
  鱼龙混杂、不接地气
  有的第三方考核不靠谱
  “有些形式主义,真是被逼出来的。”东部某乡镇一位党委副书记坦言,“上级考核督导,都以图片和文字为准,不管成效如何,就看有没有留痕。基层人少事多责任大,上级处处要留痕,造成了基层人员和精力浪费。”
  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目前扶贫工作、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以及乡村文化工作的考核,都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查,看似客观中立,实际上很容易造成形式主义。
  据他介绍,目前第三方机构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社会组织、高校或企业,看到当前第三方检查评估需求量较大,于是匆忙组成“草台班子”,评价标准的制定,既不专业又不接地气,造成上级决策和基层实际的脱离。
  “基层工作往往不是标准件儿,地方情况千差万别,用简单僵化的标准来考核,说穿了也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位乡镇党委书记说。
  下达任务与实际脱节
  做与不做都可能被问责
  “县里要求把资金分别入股3家企业,但全镇只有两家企业,怎么做都会违规。”西南地区某深度贫困乡镇一位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告诉记者,上级部门今年给镇里下拨了3笔总额为150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入股镇里的企业,所产生的利润将作为贫困户分红资金,并规定不得调整资金使用方案,也不能滞留资金。
  然而,当地能算得上企业的仅有两家养殖场,镇里只好让其中一家接纳两笔入股资金。不久前,县里督查组在检查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向相关部门反馈违规情况,目前正在研究处分意见。“这笔账成了烫手的山芋,如果县里不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我们还会再次栽跟头。”
  有的任务与当地实际有差距,如果采取常规手段,往往难以完成指标,督查考评自然过不了关。而一旦放手去做,免不了要突破规则,有时甚至弄虚作假。因此,面对艰巨的任务和严厉的考评,基层干部做与不做都有被问责的风险。
  地方探索
  云南曲靖沾益区整治“痕迹主义”
  “痕迹材料不会说话,老百姓的眼睛可是雪亮啊”
  为从源头上刹住考核督查中的“痕迹主义”问题,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从年底考核入手主动给基层“减负”,改变以往各部门单列年终考核评比的思路,将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及纪检监察业务量化考核等部门业务考核纳入全区综合考核范畴,由区委牵头抽调人员组建综合考核组,对全区各部门业务工作进行集中考核。同时,改变以往考核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民主评议、个别谈话、延伸检查等规定程序,提倡实地察看、暗察暗访等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以提升考核实效。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