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戒尺”该不该举起
近日,江苏常州一场关于学生惩戒制度的听证会,让教育惩戒的老话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一边是“严师出高徒”的传统观念,一边是“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极端个案,如何进行合法、合理、合规的惩戒,一直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读者来稿,一起聚焦问题、凝聚共识。
——编 者
莫与伤害混为一谈 教育有责任引导孩子承担行为后果。不过现实中,一些人对惩戒教育产生了误解,把“惩戒”与“伤害”混为一谈,与“体罚或变相体罚”简单地画上等号。其实,“三尺戒尺”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口头警醒、书面检查等方式加以劝导,这些都会对犯错的孩子有所启发。 可以说,赏识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惩戒教育也不是闻之色变的洪水猛兽。我们应端正心态,摘掉“有色眼镜”,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应尽快划出惩戒与体罚之间的界线,建立惩戒教育的负面清单,让老师“心中有规,手中有度”;另一方面,各方不妨对教育多点理解,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些沟通,如此才能形成正向的成长合力。
心有戒尺更重要 应该说,如今的教育,更强调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这个角度来说,用惩罚等手段约束天性,容易削弱孩子的锐气和朝气。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弹性的方式来看待教育。不能把教育的成功等同于满堂鸦雀无声、孩子循规蹈矩。我们要教会孩子遵守规矩、养成好习惯,不是要加之以各种强硬举措,而是要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他们的思维。 教育更重要的是心中有戒尺,而不是手中有戒尺,没有人愿意让孩子处于虚声恫吓的教育环境中。可以说,曾经“严师出高徒”等教育理念,需要客观全面的认识,决不能以挫伤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我们必须要看到惩戒制度背后的负面效应,才能守护孩子的童真,护航他们的未来。
爱才是教育的真谛 很多时候,社会的目光总是聚焦于各种有违公德师德的出格之举,却容易忽视一些饱含温情、用心良苦的方式。毕淑敏在一篇名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文章中,记录了惩戒孩子时矛盾痛苦的心理,又夹杂着深挚而明理的厚爱,让很多孩子的心灵受到爱的震颤。最好的惩戒,一定是惩之有方、惩之有度和惩之有情的惩戒,绝非简单粗暴的体罚。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正反交锋|网约车可否拒载醉酒乘客
- 下一篇:失控的马拉松,为何总留下一地鸡毛?
相关阅读: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