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评论 >

正反交锋|网约车可否拒载醉酒乘客

2018-12-13 10:09来源:正义网浏览:手机版
  为有效避免因醉酒引发的司乘纠纷,降低安全隐患,自12月10日起,滴滴率先在深圳快车、优享业务线试行“乘客醉酒乘车”规则。行程开始前,若司机判断乘客可能会危害行程安全,可申请无责取消订单;行程进行中,如乘客出现威胁行程安全的行为,司机有权终止服务;送达目的地后,如乘客出现熟睡不起,不愿下车等情况,司机可上报平台协同处理(12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反方:不合情理 违背法理 
  □苑广阔 
  滴滴最新上线试行的“乘客醉酒乘车”规则,核心意思就是对于醉酒乘客,司机有权拒载,即便乘客已经上车,司机也有权选择终止服务。而在滴滴发起的一项有26万余人参与的网络讨论调查中,也有高达86%的人认为司机可以拒载,只有14%的人认为司机不能拒载。我们不知道这项调查是如何设计的,但至少表面看上去,滴滴司机有权拒载醉酒乘客,是民心所向。 
  问题是,86%的网友赞同拒载,就意味着拒载真的合情合理又合法吗?恐不尽然。客观上我们承认,不管是网约车,还是传统的出租车,醉酒乘客都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比如醉酒呕吐,会把车内弄脏,既影响司机拉客,还要增加清洗费用;比如有些醉酒乘客说不清家庭住址,或者是到了目的地不付账,也让司机很是无奈。 
  但即便如此,我们就能以乘客涉嫌醉酒而拒绝提供服务吗?从情理的角度来说,醉酒乘客比一般的乘客更需要网约车服务,一旦遭遇拒载被扔在大街上,也就等于是把他们置于各种未知风险当中,既是不人道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显然与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很多醉酒者也可能是自己有车不敢开,所以才叫网约车的,如果遭遇拒载,岂不是逼着他们去酒驾、醉驾,触犯国家法律? 
  滴滴拒载醉酒乘客,更大的问题是出在法理上。当乘客通过手机呼叫了滴滴网约车,滴滴司机也成功接单,那么双方实际上就已经形成了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这个合同是旅客运输合同。双方对已经成立的合同不得随意解除,因此,网约车订单产生以后,或者是乘客上车以后,司机是无权拒载的,否则就涉嫌违约。除非在运输过程中,也就是履约过程中,乘客真的有危害行程安全、危害司机利益的行为,司机才有权终止行程,解除合约。 
  有人可能会说,乘客在醉酒状态,是不是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甚至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他们呼叫网约车的行为,也就属于无效合同。人在醉酒状态下的行为可能会有些“走样变形”,但至少从目前我国法律的规定来看,并无醉酒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而是要承担完全民事责任的。否则,醉酒后伤人甚至是杀人,岂不是也要按照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来看待了?这显然不行。 
  所以说,滴滴公司可以为了保障司机的利益而完善管理,改进服务,为司机提供法律援助等等,但是“一刀切”地拒载醉酒乘客,是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法理的,要三思而慎行才是。 
  正方:安全第一 于法有据 
  □江德斌 
  此前在滴滴通过公众评议会邀请社会各界讨论“司机能否拒载独自乘车的醉酒乘客”,据统计,一周时间共有26.9万名网友参与讨论,其中86%的人认为司机可以拒载,14%的人认为司机不能拒载。可见,大多数人认可网约车司机拒载独自乘车的醉酒乘客,滴滴试行的“乘客醉酒乘车”规则,亦是根据网友的讨论意见,制定针对乘客醉酒情况的相应服务规则,以厘清司乘权益,保障网约车的安全性。 
  至于有人提出网约车乃是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醉酒乘客缺乏清醒意识、属于弱势群体、无法独自回家等,司机不应拒载醉酒乘客,看似合理,可站不住脚。醉酒乘客往往因意识不清醒,缺乏自控能力,容易与司机产生纠纷,甚至有暴力行为,抢夺方向盘、谩骂、殴打司机等,危及到行程安全,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