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顺风车受伤客服回复去报警 顺风车为何频频出事?(2)
记者发现,对于纠纷的双方,在张女士的表述中称作“司机”与“乘客”,而嘀嗒平台的工作人员却称为“车主”与“合乘人”。这种称谓的细微差异也反映出双方在责任认定的理念上各有偏重。像大多数打车人一样,张女士认为,从平台叫的车,平台应该妥善处理矛盾;而平台则认为,平台在车主、合乘人之间就是起到一个介绍人作用,对于矛盾纠纷只能起到有限的调解作用。 到底应当如何表述三方以及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记者在2016年12月出台的《北京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指导意见》中找到了官方的表述:“合乘行为作为驾驶员、合乘者及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各方自愿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事行为,相关责任义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合乘各方自行承担。” “顺风车驾驶员与合乘者之间是客运合同关系,而平台与双方是居间合同关系,平台主要提供订立客运合同的媒介服务。因驾驶员的违法驾驶行为或其他侵权行为造成乘客损害的,主要由车主承担违约或侵权责任。”北京化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岳业鹏向记者进一步解释了三者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打开一款手机App出行软件,出租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可任意选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便是经常使用打车软件约车的人,对这些不同类别车的了解,更多局限于价位、便捷程度,很少考虑到其背后的法律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的差异。 记者从中国出租出赁汽车协会了解到,目前通过出行软件打到的车,从行业管理分类上分为三种,一是接入打车平台的巡游出租车,车身有出租车明显的标识;二是申请接入平台的个人具有运营资质的网约车;三是私人小客车合乘的顺风车。出租车与网约车企业具有经营性质,依法承担承运人责任、安全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对驾驶员的准入和管理比较严格,顺风车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分担合乘成本,不具有运营性质,相关规范比前两者要弱。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从法律角度看,顺风车与网约车性质不同,前者属于民事分享行为,后者属于商事行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地相继出台了对顺风车管理的措施。一般来说,顺风车司机是出行服务承担者,合乘人是接受服务者,平台属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传统承运人责任不同,平台需要对进入的车辆、司机资质进行审核和必要培训。发生侵权行为后,按照过错原则,司机承担侵权责任,平台属于补充责任。但平台若没有尽到资质审核责任,就应承担连带责任。 “平台与乘客之间主要是合同关系。合同法第425条规定,‘居间人应当就有关订立合同的事项向委托人如实报告。居间人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报酬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基于居间合同的约定,平台负有审核司机的运营资质、提供准确的司机信息等义务,否则应当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岳业鹏认为,具体在张女士父亲打顺风车意外受伤案中,由于司机个人的过错行为造成合乘客人损害,应当由该车主承担责任,但若平台未能及时提供司机信息的,违反居间合同的义务,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顺风车为何频频出事? “事情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至今没有收到嘀嗒平台的回复,后续治疗费用只能自己垫付。从嘀嗒出行的官方号只查到了那天抢单的司机网名叫‘风火轮’,车是一辆山东牌照的宝马车。”张女士说。 虽然北京市要求申请顺风车的车辆必须是北京车牌,但打车人还是会打到外地车牌的车辆。 “打顺风车确实能省不少钱,不过不省心。”北京朝阳区的刘女士经常打顺风车出行,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打顺风车碰到的各种奇葩事。 “最常见的是人车不符,也就是说,来接你的车不是你在平台上打的那辆车,这种情况司机一般会说自己的车坏了,或送去修理了,临时借朋友的车跑一趟;有时候司机也对不上,来接你的人解释说,接单的那个司机临时有事来不了了……滴滴顺风车出事后,想起以前的这些经历还是挺后怕的。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时评:把毒蛇当宠物养?必须叫停
- 下一篇:12岁弑母男孩,哪里是其"最好"去处
相关阅读:
- 多地“零首付”购房推陈出新 专家:暗藏巨大法律风险 06-04
- 检察日报:黄某嫖娼事件中的大众狂欢 06-04
- 中教评论:“弃北大读技校”点赞之余当深思 11-19
- 谨防权力型房托干扰新型城镇化 07-23
- 中青报:保护举报者就是保护反腐锐气 09-05
- 评论:超市抽奖奖宝马,有钱就能任性? 12-26
- 让工匠精神成为人人向往的精神追求 05-03
- [光明日报]孩子在危险运动中更应得到最大保护 12-06
- 破除“中国式求人”需让法律成为共同信仰 01-22
- 别让单独两孩办证变成“瞎折腾” 10-24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