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10月1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反对哈佛大学歧视亚裔学生的抗议者在审理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亚裔案的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前展示标语牌。 新华社记者 刘杰 摄
美国哈佛大学招生涉嫌歧视亚裔案自10月15日在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开审以来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这一案件的庭审将持续三周时间。除了控辩双方的唇枪舌战之外,连日来的庭审也几乎成了一场哈佛招生揭秘会,让人们得以罕见地一窥美国最顶尖大学的神秘招生过程。
招生涉及200个变量
与本案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哈佛每年究竟是如何从数万份申请中筛选出几千个录取名额的?其中是否存在原告“学生公平入学”组织所说的对亚裔的歧视现象?
在本次庭审中,法庭的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名普通高中生可能被录取为哈佛学子的各种因素: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意向专业、个性评分、族裔、家庭背景、地理位置等。根据哈佛在庭审前的一次入学数据分析,这些变量多达近200个。
已在哈佛大学担任30年招生主任的菲斯蒙斯解释称,他们的工作就是要确保这些因素以公平的方式发挥作用。
哈佛大学也将一些学生的材料作为证据提交给了法庭。例如,一名来自越南的学生,考试成绩只属中等,但同样被录取,原因在于他表现出了“富有感染力的快乐个性”。另一位被录取的学生分数也不高,除了她曾在一个管弦乐团担任第一小提琴手和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所显示出来的领导力外,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评价。老师们评价她是一个“谈吐得体、雄心勃勃、幽默风趣的人”。
据报道,庭审中揭秘的一些情况虽然支持了哈佛“最挑剔”的精英学校的名声,但另一些因素,特别是个性评分中的主观成分,也显示了录取决定“有点任意”。
哈佛将申请人分为14个不同类别,并给每人评出1至6的等级。1代表录取概率最高,而6则不可能录取。这些评级不只是依据“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分数等客观指标,也包括个性评分,如性格特征、面试感受等主观判断。
法庭文件和庭审证词还揭示了哈佛的一些招生特别渠道,如“额外考虑”提高了申请人的录取概率,“院长关注名单”是有势力的申请人的花名册,“Z名单”则是学业一般的学生通往哈佛的一种后门。
亚裔分数门槛最高
15日以来的庭审也证实了哈佛在招生中确实对亚裔提出了更高的分数要求。
这也是原告“学生公平入学”组织在2014年起诉哈佛歧视亚裔生的一大指控缘由。指控称,亚裔美国人虽然拥有最高分数,却只有最低的藤校录取比例,这显然不公平。
菲斯蒙斯在法庭作证时承认,亚裔生需要有更高的分数才能被录取。他说,对于非裔、印第安人和西裔生,如果在总分为1600分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中获得1100分,就可以被录取,但亚裔生则需要高出250分,其中,女生要达到1350分、男生为1380分。
原告律师洪斯称,“这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菲斯蒙斯则反驳称,校方瞄准某些群体是为了“打破循环”,以吸引那些通常不考虑申请藤校的人提出申请。他还称,哈佛会以低至1310分录取人口稀少地区的白人学生,但不会以这个分数录取同一地区的亚裔。
原告方首席律师莫塔纳指出,在如勇气、可爱等个性评估方面,哈佛给亚裔生打出的分数要较其他族裔低得多,这是“让种族偏见的狼从前门进入”。
哈佛大学一份2013年的内部研究显示,如果录取时仅考虑学术成绩,新生中亚裔的比例将达到43%,而非裔只有不到1%。但哈佛10年来的招生情况显示,亚裔平均只占新生整体的18.7%,非裔为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