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开封脱贫动真功(3)

2018-10-19 13:47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村级层面,细化到户。“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等一线扶贫干部,结合本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实际,选择带贫项目和特色产业,细化分解任务,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帮扶人。
  “这次专项行动就是要剔除‘空壳’项目,让‘悬浮’的项目真正落地,连接到每一个贫困户身上。”祥符区扶贫办主任赵振永说,“贫困户的产业增收项目叠加度提高了,脱贫的底气越来越足。”
  做足“实功夫”
  ——扶贫车间遍地开花,贫困户家门口就业脱贫,溢出效应壮大村集体
  “留住一个妈,守住一个家,兜里有钱花,孩子乐开花。”在祥符区八里湾镇磨角楼村金伯利仿真花有限公司的外墙上,镌刻的这句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在不少村民眼中,43岁的公司总经理闫利霞确实有着妈妈般的慈爱。2007年,她从城市返乡创办金伯利公司,如今建成3个扶贫工厂,并设立30多个外包加工点,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人增收致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300名妇女和50名残疾人。
  磨角楼村贫困村民权秋鸽就是其中一员。她每天到村口的车间上班,筛选花束、精剪枝叶,只需动动手,一天就能拿到60多元的工资。
  与权秋鸽同样幸运的,还有尉氏县水坡镇李岗村村民钟艳红,脱贫不久的她还沉浸在摘掉贫困“帽子”的喜悦里。
  “以前只身外出打工吃了不少苦,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改善了,我还当上车间的带班主管。”在李岗村福甬集团制衣分厂的扶贫车间里,尽管缝纫机的声音嗡嗡作响,却掩盖不住钟艳红的兴奋,“普通员工一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而我现在能拿到6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好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劲儿。”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在贫困户家门口,是开封提升产业带动深贫能力,激发深度贫困人口脱贫动力和信心所采取的一项实招。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百企帮百村”活动,把企业开设的一批扶贫车间建在贫困村或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非贫困村。
  “为了激发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政府给予扶贫企业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相当优惠的政策支持。其实,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本身也是增加企业带贫能力的实招。”尉氏县扶贫办主任刘建波说。
  与此同时,为防止有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钻政策空子,开封在带贫企业的筛选上,以贫困户用工比例和带贫能力为标准严格把好准入关。对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的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的比例不能低于30%;对于社会资金建成的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的比例不能低于20%。
  出招实在,效果自然实在。除了带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少企业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兜底村里的五保户。
  在尉氏县大营镇三户赵村,河南天龙壹圣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师告诉记者:“我们吸纳了7名贫困村民务工,每月还无偿捐助村里14名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每人300元。”
  在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军的眼里,扶贫车间的好处远不止于此,他算了一笔账:“仅家具公司租用在村里闲置土地上建起的厂房,每年就支付给村集体10万多元租金。开封宋皇宴酒厂在村里建设的分厂也马上建成,将优先雇佣贫困户就业,到时候村集体光租金收入一年就能增加到30多万元。”
  扶贫车间的溢出效应确实是不小的惊喜。张影告诉记者:“扶贫企业往往租用农村闲置厂房和学校,农村闲置资源被激活,村集体收入也有了保障,同时部分企业在村里建厂还改善了不少基础设施,实际上实现了政府、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多方共赢。”
  今日长缨在手,指日可缚苍龙!开封靠下“笨功夫”找到了精准帮扶深贫的“靶心”,靠练“硬功夫”补齐了产业扶贫低效的“短板”,靠做“实功夫”增强了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底气,为全国其他贫困地区攻克深贫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我们可以畅想的是,这座千年古都一定能在新时代的脱贫鏖战中旗开得胜、再立新功!(责任编辑:刘晓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