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甘肃武威:全力打好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2)

2018-09-14 16:47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浏览:手机版

  坚持规模治理 提高防沙治沙成效
  武威市坚持突出重点、连片建设、规模治理。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凉州区红水河百里生态经济长廊,古浪县民调渠沿线等连片治理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
  如今,民勤县老虎口地区沙患少见,昔日不毛之地已梭梭成林,沙海染绿;青土湖湖区湖水碧波荡漾、水鸟自由翱翔、芦苇随风摇曳。古浪县八步沙绿意盎然,一条7.5万亩的绿色隔离带顽强地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
  坚持科技支撑 提升防沙治沙水平
  武威市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治沙技术和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命名的“母亲抱娃娃”民勤治沙模式,开展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机械压沙技术试验示范。在老虎口、青土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集中展示棉花秆、砂砾石、尼龙网、土工编制袋、粘土沙障、化学固沙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外围沙生植被以封禁保护为主,辅以人工补植补播草籽,促进自然修复;绿洲边缘流沙治理区采取“双眉式草方格沙障+落水栽植梭梭”“固身削顶、前挡后拉”“坡底延伸、一封到顶”的方式,固定流沙,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绿洲边缘生态治理区采取“砾石滩地开沟积沙+落水栽植沙生灌木”的方式,增加沙地植被盖度,防止就地起沙;绿洲内部实施通道、村镇、园区、农田等绿化工程,固沙先固人,带动身边增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坚持治沙与扶贫相结合,治沙与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梭梭接种肉苁蓉和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坚持创新机制 增强防沙治沙活力
  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承包到户国有治沙生态林180.92万亩。市、县区坚持机关干部义务压沙造林制度常态化,每人每年完成1亩的压沙造林任务。积极组建治沙协会和各种治沙队等专业压沙造林队伍,通过招投标方式实施工程压沙造林,有效提高了压沙造林质量。按照“互联网+防沙治沙”模式,众筹治沙造林,引进“蚂蚁金服”、碳汇林公益项目等投资防沙治沙,开启了甘肃省社会和企业捐资碳汇林业建设的先河,为全市防沙治沙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全市人民多年的努力和持续治理,武威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沙化土地明显减少。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31.7万亩、9万亩,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减缓。
  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据气象资料记载,2011年至2017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尘暴次数历史同期最少时期,且沙尘暴范围小、时间短。
  植被盖度明显提高。民勤县青土湖芦苇等旱湿生植物逐年增加,连片封育面积达到20多万亩,植被盖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黄案滩自然封育区10万亩植被群落逐步恢复,植被盖度由2007年前的28%提高到现在的45%。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89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8.38%。
  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建立了祁连山、民勤连古城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200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8%。营造防风固沙林288.51万亩,治理重点风沙口240个,封沙育林草174万亩,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60万亩。建成了民勤老虎口、青土湖,古浪民调渠沿线、八步沙,凉州区头墩营等治沙典型样板,武威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林产业发展壮大。建成以酿酒葡萄、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168.45万亩,特别是酿造葡萄种植基地面积达25.95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的84%以上,武威已成为全国九大葡萄酒产区之一,武威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