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山西省吉县靠“三板斧”摘“贫困帽”

2018-09-13 15:01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郑晓锋本报记者马玉
  6亩果园年收入10万元,葛宏伟不再数着玉米棒子过日子,从土窑洞搬进平房,生活渐渐向好。
  8月8日,山西省吉县文城乡柏树村村民葛宏伟摘掉了“贫困帽”。同时摘帽的还有吉县的28646名贫困人口。这一天,山西省批复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吉县位于吕梁山南端,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个山区农业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被列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2014年,该县共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1个,贫困发生率31.7%。
  从贫困户搬进平房到贫困县整县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32%。这背后是吉县以脱贫攻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红色苹果、黄色瀑布、绿色生态构筑起脱贫产业体系,打造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三支队伍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保证了贫困人口能脱贫、脱真贫、真脱贫。
  红黄绿三张名片构筑产业体系
  “以前‘穷汉盼来年,一年又一年’,人家干啥咱干啥,人家上啥肥咱上啥肥。”吉昌镇谢悉村果农贾换德说,一开始家里有3亩果树,品种不好卖不上价。
  在山西极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指导下,贾换德换了新品种,给果树上肥料有了讲究,一年四季分时施肥,去年又施上了水溶肥,施肥量少了、苹果的品质提升了。现在6亩多果园,每年能产1.5万多公斤,一年收入五六万元。
  从锄草、拉枝、修剪、摘叶到转果、套袋、下果,县政府、村委、公司搞的多次培训下,老贾成了种植苹果的技术能人。冬闲时候,时常会有外地果农请老贾去修剪果树,一天能挣150元。
  把苹果产业做成脱贫的支柱产业,吉县瞄准产业升级、产品提质,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6亿余元,实施了水、肥、田间路、防雹网等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苹果深加工、冷链物流,建成苹果产业化园区,培育扶持顶吉食品、达明一派、澳坤农业等企业。同时,塑造出“吉县苹果”区域公用品牌。
  2017年,吉县苹果栽植面积达28万亩,产量22万吨,产值近10亿元。目前,苹果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果农占农民总数的80%以上,农村群众依靠苹果产业脱贫的比例达80%以上。
  苹果产业支撑脱贫的同时,剩下20%的贫困人口如何实现脱贫?
  “早上七点多从家里出发十分钟到景区开摊,晚上六点多收摊。游客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就卖掉5000多元的货。”吉县壶口镇中市村村民强稳山成了当地非遗项目“搬卷”的表演人员,多了份旅游收入。
  吉县借助壶口瀑布这张名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以旅游景观为依托,吉县组织各乡镇发展乡村旅游,吸纳了景区周边建档立卡户800余人从事服务工作。发展农业观光体验、农家乐,带动1008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瞄准山区生态改善,吉县打出绿色生态的新名片。目前,吉县拥有120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47.2%,成为绿色“大氧吧”。在坚持造林绿化过程中,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护林员,每名护林员每年平均可获得管护收入9628元,带动1208人脱贫。
  “红黄绿”三张名片代表了吉县的脱贫产业,支撑起贫困户脱贫的信心。这种信心引领下,光伏发电、蔬菜、核桃、油用牡丹等产业竞相兴起,成为脱贫的引擎,也构筑起吉县脱贫产业体系。
  扶贫队伍引领长效帮扶
  贫困地区,贫于无资源,困在无人引。产业带动的同时,吉县注重扶贫队伍带动引领作用,建立起干部帮扶的长效机制。
  柏山寺乡马泉头村种植苹果3000多亩,由于山路崎岖,苹果出山重复装卸倒运,导致成本加大。驻村第一书记李慧军协调多方力量,对马泉头村所辖三个自然村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畅通了出村的路。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