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报道 >

存款增速跌至“谷底”,钱都去了哪儿?

2018-09-06 14:16来源: 新京报浏览:手机版
  近年来,银行吸储困难,存款增速面临“滑铁卢”。今年6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4%,跌至近40年来的“谷底”。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末,全国住户存款余额约为68.4万亿元人民币。若按14亿人口计算,中国人均存款余额不到5万元人民币。银行存款“滑铁卢”了?钱都去了哪儿?
  【原因】
  投资理财、高房价成存款增速放缓主因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银行存款的增长,也像经济增长,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增速会放慢,而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是,从我国目前出现的存款增速放缓情况来看,显然不完全是存款规模达到较高水平的体现,而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和主观问题,导致存款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很显然,居民储蓄存款下降,是导致存款增速放缓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18年4月份居民存款大幅下降1.32万亿元,创下单月最大降幅。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个人存款较3月末下降9209.86亿元,占存款下降总额的77%。虽然此后止住了跌势,但反弹乏力,7月份居民存款环比仍减少0.4%。
  由于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居民储蓄也一直被认为是保障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居民储蓄发挥的作用很大。但是,从近年来居民储蓄的实际增长来看,由于受房价上涨、教育医疗等方面支出增加、各类理财产品增多、互联网金融逐步发展、居民消费升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居民储蓄也出现了增速放缓、储蓄率下降的现象。
  特别是房价上涨,不仅让居民储蓄受到很大影响,居民正常消费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加上非法集资、传销等行为比较猖獗,也从一个侧面转移掉了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即便规模有限,也是必须重视的因素。
  而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银行不规范性存款明显减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存款规模下降。企业为了应对检查等经常出现的公款私存等行为,也基本得到遏制。因此,在不规范存款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继而对银行的存款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电商等的迅速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许多银行存款。不止是年轻人,一些原本主要依靠银行卡、现金等完成支付行为的中老年客户,如今也都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宝,客观上也使得银行存款的数量减少。
  银行存款增速放缓,对银行带来的压力较大。因为,银行主要是靠存贷息差维持运行的。尤其在资管新规出台以后,银行来自于理财等方面的业务会受到更多约束与限制,收入来源会减少,就更加需要通过扩大存贷款业务增加收入。存款增速放缓,必然会对银行的贷款业务带来影响。因此,银行为了多揽存款,几乎都用上了“高杠杆”。但是,由此带来的存贷利息差缩小,要么银行自己承受,要么把负担转嫁给企业,不管哪种方式,都不是什么好现象。
  银行存款增速放缓,或是一个趋势性问题。但是,今年以来的增速放缓,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当这些因素消化以后,特别是资管新规的全面实施和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调整,都会对银行存款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只是,这些影响也会伴随着存款规模的不断增长逐步消失。从整体上讲,银行存款增长的速度会放慢,会逐步与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等相适应,而很难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财经评论人 谭浩俊)
  【风险】
  居民热衷投资需警惕“高杠杆”风险
  国人历来有重视储蓄、勤俭节约的传统。那么,家庭储蓄降低意味着什么?居民手里的钱都跑去哪里了?近几年与居民低储蓄同时出现的,是家庭高杠杆,后者是造成前者的重要原因。那么,当居民高杠杆与低储蓄并存,这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金融风险。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