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时评丨解决城镇“大班额”不能仅靠突击分流(2)
应该说,作为消除“大班额”的一个过渡性措施,将部分学生分流,本身并无不妥。但是要想圆满过渡,并不是将学生“派”到另外一个学校那么简单。首先考验的是一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对地方的执政理念和水平也是一次检验。 毕竟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办的事,哪怕一个小小的变动都会牵扯众多孩子与家庭。学校的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住宿的孩子们则不可避免要受到宿舍装修的影响,新学校的路途是否遥远,孩子们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是否安全等等,看似细枝末节,影响却极其广泛,因此在一项政策或者措施出台之前就应该得到细致的考虑,斟酌再三,力求周全,才能避免处置上的粗糙与急躁。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转变服务理念,充分理解教育政策的内涵,正确把握消除“大班额”的本意,科学设置运行程序,抓住关键完善细节,本着为学生考虑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前置,尽量多考虑一步,多准备一分,即便临时性的措施,也能确保孩子们在校的每一天都能够安全健康地度过,顺利地完成这个阶段本该接受的教育。 当然,从长远来看,消除“大班额”还是要在城乡均衡教育上下功夫。地方政府要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真正贯彻到行动当中,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一方面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建设,在城镇中做到学校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保证城镇的扩张与义务教育的承接能力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在农村积极推进学校布局适度集中、确保办学水平,与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双管齐下,切实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逐步化解“乡村弱”“城镇挤”的矛盾。 鼓励优质民办学校发展也不失为一条路子。如今在一些地区,优质民办学校的发展,甚至达到了与公办优质校齐名的程度。有条件的农村家庭也开始争相将孩子送到民办学校就读,而非一窝蜂地挤在城区有限的几所公办学校里。在这样的地区,“大班额”的问题已不明显,优质民办学校的进入与竞争态势的形成,使得城乡教育质量日益提升。甚至有的民办学校就办在乡间,依托优美的田园环境,重拾乡村朗朗读书声,对村庄经济也有不小的带动。 可以预见的是,在急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城镇的教育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如耒阳这样“大班额”引发矛盾的不会是个例。对于这种发展中的情形,地方上无论如何都应做好预判,提前想好应对之策,如此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留有回旋的空间和余地,不至于等到人口已经积聚到相当大的密度,“大班额”不可收拾的地步再临时应付。到那时,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各方面更加复杂的矛盾纠葛,可供利用的处理手段也将更加有限。(责任编辑:刘晓方)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 上一篇:猪价短暂涨跌互现生猪供应总体宽松
- 下一篇:柯炳生:如何看待和制定乡村居住建设规划?
相关阅读: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