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科教 >

皖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思想状况

2018-09-02 14:35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手机版
  近些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今年暑假期间,上海海事大学“青春启航”团队深入安徽阜阳市桑营镇农村地区,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
  1.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现状堪忧
  桑营镇位于皖北地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缺少工作机会,许多农民前往城市打工,他们在城市中大都从事体力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将孩子带在身边,使得当地留守儿童众多。
  在与孩子们交流中了解到,桑营镇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候就外出打工,他们大约半年至一年或者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这些孩子见到进城打工的父母的机会很少,只能通过电话不定时与父母联系,有些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是很熟悉。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其父母亲中未外出打工的一方,其次是他们的祖父母,还有少部分是亲戚等。
  调研组了解到,这些留守儿童在年幼时与父母分开,因而非常渴望得到关爱。在与留守儿童交流中发现,父母离开他们后,多数孩子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内心不安情绪长期无法得到排解,容易导致其自闭、寡言甚至叛逆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孤僻敏感,爱发脾气,难以沟通,对老师、同学和家人产生隔阂,有的甚至有暴力倾向。
  在这些农村,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祖辈监护人只有小学学历,有的监护人甚至没有读过书,对于孩子的心理状态缺乏关注。同时,隔代教育、寄养教育使得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进一步被忽视。在走访调查中,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祖辈都表达了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期望。然而,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监护人大都不以为然:“小孩子能有啥心理问题”“都是小事,过几天就好了”“学习最重要,学习好了什么都好了”,接受访问的家长和老人自顾自大声地说着,留守儿童们大都保持沉默,有的则是默默低着头。
  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居住卫生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洗手往往只是一冲了事,有的孩子连续几天穿着没有更换的脏衣服,随意在泥地上趴下、打滚。在留守儿童托辅中心里,有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卖部,充斥着各种“三无食品”,每到下课时间,小卖部总是挤满了购买零食的孩子。孩子和家中年迈的老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老师有心劝阻而力不能及,这些伪劣食品的泛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健康。
  由于桑营镇经济较为落后,该地吸引不到优秀教师,也缺少硬件设施,孩子们难以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大部分祖辈家长不具备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很多孩子还在使用功能仅限于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手机,无法上网查询资料,孩子在家写作业时遇到问题,只能选择自己解决或者放弃。由于缺少正确引导,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有的甚至早早就放弃学习开始打工。
  2.留守儿童问题凸显责任缺失
  调研中了解到,与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更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个叫祝启云的孩子坦言,由于寄宿在托辅中心,每当过节看到老师一家相聚的时候,总感到非常难过。多年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有父母陪伴身边,亲情和家庭氛围严重缺失。长时间的分离使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在父母回家的短暂时间里,孩子与父母才能稍微有些熟悉和亲近。但很快父母又要外出打工,这样反复多次,使得儿童心理产生落差和失衡,但多数孩子又不会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从而产生自我贬低、自我厌弃的心理,有些甚至患有轻度抑郁。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