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环保督察回头看:世界之最与土作坊都在赚污染的钱(2)

2018-06-27 13:01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没办法,娃儿没出息,考不上学,只能跟着一块干。”杨学明指着与他同样“打扮”年轻人说,那是他儿子,因为没考上大学,就跟他一起干废旧汽车拆解的活。杨学明儿子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他哥哥也跟他们一起干。他说,“企业”就他们爷儿仨,既是老板,也是员工。
  名为废旧汽车拆解“企业”,实际上不过是一家土作坊。而这也是规划里所说的“西北地区科技含量最高的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企业”之一。
  “世界之最”工人戴着面具生产
  “世界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基地,是国内唯一全部使用进口高品位锰矿的电解锰生产企业,独家采用的高品位锰矿二次浸取技术,锰的回收率达到98%。”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一家名为“宁夏天元锰业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天元)的企业。
  6月20日,当翟青一行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走进这家企业时,所看到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洒了水,精心清扫过的厂区路面;早已等候的十几个“迎检”的企业管理人员。显然,对于督察组的到来,宁夏天元早有准备。
  “怎么这么多人?”翟青问。见状,宁夏天元总裁黄河赶紧命令“迎检”人员散开。督察组一行直奔电解锰生产车间。“怎么这么大味儿?”当督察组一行走进第一个车间时,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强烈刺鼻性氨气味呛得督察组一行人睁不开眼睛。而此时,十来个戴着面具的工人正在一排排冒着薄雾一样气体的电解锰生产线上熟练地工作着。
  第二个车间,第三个车间,第四个车间,第五个车间,第六个车间,近40分钟时间,督察组一行,连续走过6个同样的车间。在第6个车间,督察组一行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味道。在翟青的盘问下,企业不得不承认,考虑到督察组要来,他们在车间里喷洒了空气清新剂。
  “这车间能呆吗?”翟青问随行的中宁县县长。中宁县县长无言以对。在一间工人休息室,正在吃午饭的工人告诉翟青,他们是5个小时左右一换班。“戴着面具可以防止氨气进入肺里。”一名工人说。
  《法制日报》记者从督察组获悉,2016年7月,第八督察组进驻宁夏自治区时就曾接到举报,反映宁夏天元氨气污染问题。“回头看”进驻宁夏后,督察组接到了同样的举报。
  宁夏兴尔泰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兴尔泰)是督察组在中宁县检查的第二家企业,尽管清扫了路面,库房敞口部门用崭新的帆布做了围挡。但是,一阵小雨过后,中卫市市委书记、中宁县县长白衬衣上斑斑点点的黑点将兴尔泰大气污染物“跑冒滴漏”的事实暴露无遗。
  责任单位发改委当起“甩手掌柜”
  针对第八督察组提出的侵占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1293亩问题,宁夏自治区公开的督察整改方案明确提出,2018年底前,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调整《规划》,将侵占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1293亩调出规划范围。灵武市人民政府牵头,对自然保护区边界存在的纠纷问题进行核实,对确认占用区域进行生态恢复。
  今年2月,宁夏自治区在报给国务院的督察整改落实情况报告中指出,灵武市已完成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勘界和中介评估工作,完成了《灵武市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修编》,自治区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审查。
  但是,督察组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检查后发现,保护区范围内20家企业依然存在,侵占保护区面积达到1800亩。
  “近两年来,自治区发改委仅是致函灵武市政府,要求其加快修编规划,并未采取其他实际行动,致使规划调整、生态恢复等整改任务未有实质性推进。因自治区林业厅等部门提出异议,规划调整中途搁置,为了推卸责任,自治区发改委‘另辟蹊径’,在未做任何实质性工作的情况下,竟然在2018年4月发文撤销《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以‘一撤了之’来应付整改。”督察组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宁夏自治区发改委和灵武市以敷衍整改,甚至弄虚作假的方式应对中央环保督察,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