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法院 >

保障公民参审权利 有效推进司法民主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2)

2018-05-01 19:08来源:人民法院报浏览:手机版

  问:人民陪审员法施行后,与过去相比,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和选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与2004年《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相比,人民陪审员法在选任条件和选任方式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放宽选任入口,增强人民陪审员广泛性和代表性,二是改革选任方式,调整选任机关,提高选任的随机性和公信度。在选任条件方面,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过宽不利于保证人民陪审员的基本素质及品行,过窄不利于体现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规定年龄上升为28周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陪审员富有社会阅历、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学历下降到高中就是为了让更大范围的群众有机会选任人民陪审员。在选任方式上,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人民陪审员主要由随机抽选的方式产生,一定比例的陪审员可以由组织推荐和个人申请方式产生,同时对选任机关作出重大调整,将人民陪审员的两次选任工作交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有利于实现选用分离,加强监督制约,确保选任的随机性和公正性,提高公信度。

  问:人民陪审员法扩大了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的范围,同时在审判组织模式、陪审职权行使等方面也作了调整,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答:这一问题也是人民陪审员法的重大亮点。为了贯彻中央改革精神,有效提高参审质效,人民陪审员法在合理界定并适当扩大参审范围的基础上,规定了两种审判组织模式,并妥善区分事实审与法律审。人民陪审员法将案情复杂的案件、公益诉讼案件和社会影响重大的死刑案件列入参审案件范围,扩大了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确定三人合议庭和七人合议庭两种审判组织模式,人民陪审员参加三人合议庭审判案件,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人民陪审员参加七人合议庭审理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以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熟悉社情民意,长于事实认定的优势。人民陪审员法还专门作出规定,特别强调了审判长对人民陪审员的指引、提示等义务,但不得妨碍人民陪审员对案件的独立判断。

  问:我们注意到,人民陪审员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依法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明确人民陪审员履行陪审职责的同时,立法在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制度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人民陪审员法在倡导公民积极履行职责的同时,着力提升人民陪审员的履职保障水平。一是明确了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保障人民陪审员参审的责任,如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单位违反规定的,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向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上级部门提出纠正意见。二是规范了人民陪审员的参审补助。2004年《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规定,仅对无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审员给予补助。人民陪审员法不再区分有无固定工作均给予一定补助,对于调动广大陪审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加强了人民陪审员的人身和住所安全保护。人民法院一直非常重视对人民陪审员的个人安全的保护,《试点方案》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都有明确的规定。人民陪审员法对此专门作出规定,明确提出人民陪审员的人身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人民陪审员及其近亲属打击报复。下一步,各级法院要严格落实上述规定,全面提升人民陪审员的履职保障水平,提高人民陪审员履职的积极性。

  问:人民陪审员法的出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也是保障公民民主权利、推进司法民主建设新的里程碑。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陪审员法贯彻落实上还有哪些具体部署?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