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行业法制 > 三农 >

山水田园好风光 乡村振兴大有为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2018-01-17 22:31来源:农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一年20万人次的游客量,500万元的营业收入,让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鸣沙村成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现象级典型。这个临黄河而建的回族村寨,硬是把游客从村旁的5A级景区“抢”到了寨子里。除了大漠长河与层楼叠院交相辉映的民族风情格外“吸睛”,他们还把苗圃园建成了户外亲子园,将玉米地种成了迷宫图,甚至200亩盐碱地也派上了大用场,被改造为鱼塘、马术训练区、动物互动区、沙滩摩托体验区。
  鸣沙村成功的背后,是新时代城乡要素流动趋势的凸显。作为一种立足“三农”、融合“三产”的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载体。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比上年增加了3万多家,营业收入近6200亿元,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
  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对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农情判断,要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一手牵市民一手连农民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将如何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本报记者为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三产”融合拓功能乡村振兴赋使命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乡农科村开业,自此乡村敲开了休闲经济的大门。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已经从“赏花摘果”“一鸡多吃”的初级形态,逐渐向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拓展,不断适应都市人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科普教育的需求升级。在农村资源大量外流的城镇化背景下,吸引城市资源下乡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引起业界重视,“一三互动”“以旅助农”一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热词,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重要突破点。
  与此同时,业界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7年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就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四个坚持”,即“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要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要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要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主动性?这事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在战略大格局中的站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认为,以前所讲的“三农”,更多是强调解决农业问题。相比之下,乡村振兴战略站位更高,内涵更加丰富。在新时代,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内涵看,不管是从农村自身需求,还是城市对农村的需求,都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将自身自觉置于乡村振兴大局,而不再处于承接城市消费需求的被动地位。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天然具有乡村振兴的“基因”。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将农业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人气和资源要素的重新聚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极佳支撑点。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