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的桐乡创举(2)
72岁的沈德耀对自己小区居民情况非常熟悉,人缘也好,哪家白天有人,哪家经常晚归,哪家出租了,了然于胸。民警入户登记排查多亏老沈热心,才避免扑空和消除居民戒备心理,只要老沈和民警一同出现在家门口,居民热情多了。 很多人会觉得政府工作离老百姓很远,但在乌镇,每一位小镇人都可以成为“当家人”。 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以来,“互联网+”的思维全面融入社会治理,几乎每个乌镇人的手机里都有一个“乌镇民情”APP,老百姓可以用它反映情况,或者把意见和建议直接@书记、镇长,重大事项直接写入党员干部们的责任清单,既“时髦”又接地气。 虹桥村村民刘阿姨说:“拍一张建筑垃圾乱堆放的照片,然后在‘我有民情’上提交,很方便,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也能操作。”信息平台的工作人员接到反应信息后,根据具体情况,将信息转交到不同部门处理,且会在短时间内将回复内容反馈至反映人。 法治,定分止争 “这一招挺狠的!”沈云波说,桐乡在浙江省率先创立“依法行政指数”考核制度,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价,每年向社会公布前、后三名,让社会各界监督,倒逼相关部门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如今,桐乡在阳光司法行动中,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提高司法公信力。同时还完善法律顾问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 为强化全民守法,桐乡组建了100个市、镇、村三级法律服务团,平均每个服务团服务2至3个村,法治教育、法律援助的触角从机关延伸到学校、企业、市场、田间地头……“每个团都由律师和公、检、法、司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组成,重点加强基层法制宣传、法治文化宣传、法律服务,着力推进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桐乡市司法局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以前,政府有的决策文件考虑不全面,一些老百姓有时产生误读,就容易出现上访情况,此类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基层政府;现在,群众看得到、查得到、监督得到,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从源头上保证村民维权可以走法律途径,以法律手段“定分止争”。“打造法治政府,不能只是自己打造自己,群众也要参与进来。”潘川弟说。 民力无穷,普法教育各出巧招。 在凤鸣街道,村民“法治驿站”随处可见,站里的志愿者时常走村入户,不仅向村民普法,还开展法律咨询,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在屠甸镇,不少村民都很熟悉“板凳法庭”。一张小桌、几个板凳,一个“法庭”就齐全了。接下来坐“堂”问案。这个“堂”,有时是农家门口,有时是村委会大院,而“评审团”则由司法所工作人员、老党员、老干部组成。虽然这样的“审判”没有法律效应,但村民听了大家的分析评判后,纠纷很快得到平息。 “这可真是方便了我们老百姓。现在,我们心里都有一把‘法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红星村村民王宏伟说,老百姓已经习惯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和矛盾,而不是一味地找村干部,更不是简单地上访闹事。 德治,春风化雨 抽象的道德法则空洞,具象的榜样力量无穷。桐乡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道德评议组织,道德模范评选常态化,一年一评,以评立德,把群众自己选出的典型,从村逐级往上推送。 截至目前,先后有两人被评为浙江省道德模范,1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当选“中国好人榜”好人。从熟人社会中选出来的道德模范,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任务式、点名式评选方式有本质差别。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农村土地征收需保障农民公平博弈权 10-22
- 2015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呈重发趋势 农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防控病虫 01-24
- 农业部启动2014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03-04
- 以学促干推动十九大精神在苏区南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1-13
- 为安徽蔬菜农业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09-03
- 加快布局“无人农场” 05-27
- 昌平区流村种出“舌尖上的百合” 12-13
- 四川:补奖政策好 脱贫奔小康 08-13
- 国际社会热评习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11-12
- 我国"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10-26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