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公安 >

中央部级单位负责人首次出庭:波澜不惊后有什么惊人的意义?

2017-12-20 13:20来源:长安剑浏览:手机版

  2017年12月19日,我国行政诉讼历史中又树立起了一座里程碑——在丹东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欺诈发行、虚假披露证券处罚上诉案中,被上诉方中国证监会由主席助理黄炜出庭应诉。

  该案是首例中央部级单位负责人出庭应诉的行政案件。

  波澜不惊的进步缩影

  行政诉讼,俗称为“民告官”,是帮助民众维护自身权益、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制度设计,是化解“官”民矛盾的有效机制,但长期以来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个是“告官难”,第二个是“告官不见官”。

  “告官难”体现在有些地方的法院人为设置诉讼门槛,老百姓立不了案,行政诉讼是立案难的“重灾区”。许多矛盾得不到司法救济的途径,就好像在法治的高速路口设置了路障,堵车越来越严重,司机越来越暴躁。

  “告官不见官”则是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原告见不到被告单位的负责人,矛盾纠纷很难化解。原告往往会认为自己的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自己得不到尊重,本来可以化解的纠纷为了“争一口气”而变得难以调和。

  可能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巧合,2015年5月1日,有两个重要的法律法规“上线”,一个是针对立案难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另一个就是把行政负责人出庭列为硬性要求的《行政诉讼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出台新规并不意味着问题一夜间就得到解决,但变化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身旁。

  破解立案难的效果很快从数字上得到了体现。当月,“民告官”案件就同比上升221%,2015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的数量增长了59.2%。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虽然没有全国的统计数字,但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从乡长、县长出庭应诉是“爆炸性新闻”,到市长、厅长出庭变得不再新鲜,直到今天部级单位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机关履行自己的义务已经成为了常态。

  长安君注意到一个细节,在网上搜索这条“全国首例”的新闻,只有165篇,在当今信息爆炸的舆论场上,这个数字显得波澜不惊——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