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媒体前沿 >

是谁制造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关怀式”谣言?(2)

2017-12-14 17:03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记者注册成功并将部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发至朋友圈后,随着朋友圈点击量上升,APP“账户”上显示的收益不时增加。达到最低提现门槛5元时,记者尝试提现,几个小时后记者绑定的微信零钱账号中便收到相应转账。
  此外,在多个类似平台上,还有“徒弟”制度,已注册用户介绍进来新注册用户即“徒弟”后,老用户不仅可以立即得到几元钱的返现,还可永久获得以后“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孙”10%的收益分成,形成类似“传销”的利益结构。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倪万分析认为,谣言制作者往往会利用人们关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等心理,获取较大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某某地孩子又被抢了”“一定别再吃了”等不断出现的原因。有的还剪辑视频“移花接木”、配上其他报道的图片等,增强欺骗性。还有的业内人士指出,“关怀式”谣言还抓住老人“宁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沟通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并且养生健康类谣言不易受到公安部门打击。
  谣言止于智者 更应止于“治者”
  近年来,谣言屡辟不止,花样翻新,虽然许多只是造成人们的生活困惑或是“安全焦虑”,但不少还产生了巨大危害。
  例如此前“打针西瓜”“塑料紫菜”等谣言给相关种植户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类似“塑料大米”等谣言更是引发强烈关注,甚至影响到行业形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说,谣言传播遵循这样一个公式:谣言杀伤力=信息重要程度×信息模糊程度。要减少谣言危害,需要相关部门、单位、个人等及时回应,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模糊性。
  倪万建议,许多看似正能量的谣言,辟谣需要寻证、分析,成本相对较高,可以选取同一类谣言中最有代表性、传播最广的一条予以回应,进而让读者产生“既然这条信息是假的,类似的信息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的思考。
  据了解,近年来为打击谣言,微信等平台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微信官方不仅不定期发布谣言榜,还开发了“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据微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平台已有超800个第三方权威机构加入,包括网警、国家食药监系统、中央媒体等。近半年来就处罚公众号约4.5万个。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对“事件性”谣言加大打击力度,还要着重对其他如养生、健康等类别谣言加大关注,特别是对有组织、有利益动机的谣言制造者加大处罚力度,揪出背后的利益链。(责任编辑:韩佳欣)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