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谁制造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关怀式”谣言?
新华社济南12月14日电 题:是谁制造了微信朋友圈里的“关怀式”谣言?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袁军宝 邵鲁文 陈国峰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到底谁在“好心”制作这些谣言?背后有何利益链? 你“抵制”过长辈转发的谣言吗? 微信已辟谣超百万条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机构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济南市民罗女士说,她的母亲经常会给她发一些这样的文章,并不时提醒“最近鸡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一开始她还跟母亲争辩,后来就干脆“呵呵”了事。还有的采访对象说,现在在亲友群里辟谣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会被人认为“当面打脸”,或“没礼貌”,很是苦恼。“有一次母亲就严肃地对我说,顶撞群里的长辈,真是不懂事。”有着研究生学历的济南市民陈乔说。 “关怀式”谣言不仅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类似的报道也不时见于报端。 到底有多少类似的“关怀式”谣言?朋友圈到底有多少谣言?记者了解到,仅微信安全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发布了几十期当时的“十大谣言”,其中“关怀式”谣言占有很大比例,例如,2016年及今年上半年两次发布的十大谣言里,食品安全、养生急救、儿童安全等提醒类谣言均超过半数。 据《微信生态安全报告(2016)》,微信去年已处罚造谣传谣账号约10万个,朋友圈处理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同时,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显示,至今年12月已辟谣的文章数已超过100万条。 谁在制造“高质量”谣言? 背后利益链复杂 当被告知所转发过的一些文章是谣言时,许多读者不免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好心”制造这些谣言?这些读者并不知道,其不经意的阅读和转发所带来的点击量和公号关注量,将会给幕后操作者带来直接收益。 记者采访了诸多微信从业者及专家,并经多方调查后发现,微信谣言背后有故意打击对手、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引导用户打吸费电话等多重图谋,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 记者在一家大型公众号广告对接平台上了解到,一万名粉丝数以下的公众号广告标价费用为200-400元,而5万名粉丝数的则上升十几倍至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上万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济南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说,阅读量和公众号粉丝数是广告价格的主要依据,因此许多公众号为迅速增加粉丝,不惜违法制造“关怀式”“事件类”等谣言。 同时,业内人士介绍,许多谣言页面上,特别最上端与下端,附有大量的推广二维码及广告内容,读者在阅读及转发的过程中也会使转发者获得一定的收益。记者根据这位人士的介绍,下载了几款APP,发现上面有大量带有广告的文章可以转发,价格一般为每条0.1元-0.12元。 |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
相关阅读:
- 简政放权,看看这11部法律作了哪些修改 11-05
- 10天生产9.1吨!“猴头菇菌种基地”咋成制毒窝点? 04-24
- 人民日报评论员:"反契约陷阱"给世界经济带来失序风险 07-14
- KTV擅用音乐电视作品作者可主张表演权 07-29
- 山东:公开悬赏100万缉捕50名重大逃犯 08-17
- 史上最失败舆情公关案例:涉失实披露 京东或将遭集体诉讼 09-07
- “温比亚”强势北上 豫皖苏鲁多地暴雨破历史极值 08-20
- 携手踏上亚太繁荣发展新征程——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 11-13
- 陕西彬州市委市府被指欠八百万 省纪委监委核查 05-29
- 内蒙古一退休厅局级领导干部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 12-01
资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