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公安 >

教育如何优先发展(民生三问·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①)

2017-10-27 12:27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手机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为了更好地领会、贯彻十九大精神,本版今起推出“民生三问·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系列报道,约请相关部门人士和专家围绕民生关切展开讨论,敬请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如何推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关键在哪?学生资助制度,又该怎样健全?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与专家。

  问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如何推?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一体化发展,关键要解决哪些问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乡村弱、城镇挤”这个突出问题。

  落实“四个统一”标准,是重中之重。要修订颁布统一的《中小学建设标准》,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统一后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健全编制动态管理与统筹配置机制;落实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鼓励地方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健全统一的学校基本装备标准,提高装备应用水平。同时,要认真督促各地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到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

  还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着眼处理好就近入学与合理寄宿、保障质量的关系,统筹布局规划、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保障、教育教学,实施底部攻坚,全面提升农村办学水平。

  另外,当前高中阶段教育,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普职结构不协调和保障条件不完善。中央将继续实施攻坚项目,地方要建好项目库,抓紧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强保障,集中力量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各地应制定普通高中生均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抓管理,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着力规范招生行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违规跨区域、超计划和擅自提前招生、掐尖招生。

  问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咋实现?

  记者: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需要注意什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该怎样实现?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瞿振元: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外延式的增长是主要的,更多强调了规模和速度。如今,面向未来,到了更加注重质量,让质量更高、结构更为合理的阶段。尤其是当下,高等教育仍存在东强西弱的不平衡问题,需要在结构上进行调整,而这些,都体现出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要特别抓好几个方面的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高校与社会耦合机制改革。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同时,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驱动力。“双一流”建设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此外,名师是大学之本。要在岗位设置、分类管理、考核评价、薪酬分配、人才引育、合理流动等各个环节系统梳理,革除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制度障碍,汇聚起与“双一流”相称的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要革除关门办学的旧弊端、克服无序开门的新问题,建立起高校与社会有机、有序联系的新机制、新秩序。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