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务网 > 政法工作 > 人民公安 >

十八大以来政法机关有力之举换来全方位平安(3)

2017-10-12 22:41来源: 新华社浏览:手机版


  有效化解大量矛盾纠纷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社会矛盾数量多,跨界性、突发性强,防范化解管控难度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积极投身到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中,5年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472万次,预防矛盾纠纷997万件,化解矛盾纠纷4646万件,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各地大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创新,在熟练运用人民调解、专业调解、行政调解等调解手段联合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科技、文化、心理等要素,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有效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以科技为支撑,四川眉山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矛盾纠纷网络调解平台,创新实现了矛盾纠纷在线辅导、在线调解、网上分流、在线申请司法确认及电子送达、在线接访,方便了人民群众,提高了纠纷解决效率;江苏南京公安机关通过创新民意跟踪监测机制,全面建立“民意110”,用数据说话,逐步形成了集主动发现问题、受理投诉、整改反馈、跟踪问效、深度研判为一体的南京公安民意跟踪监测机制。 

  安徽桐城创造性地将倡导“六尺巷”典故所蕴含的礼让文化与辩法析理相结合,率先在法院系统应用于司法实践,通过“听、辩、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江西省宜丰县在村党组织中推行“村民说事”制度,党员干部群众以“说事会”的形式,围绕本村的大事小情,进行民主商议、科学决策、承办落实和效果评价,实现了群众心气更顺,干部干劲更大,工作合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江西赣州自2016年起全面推进“心防工程”建设,在基层综治中心建设“心防工作区”,设立谈心室,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入驻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做到了群众心理问题“有处询”“有人询”;黑龙江哈尔滨将高等法学教育“法律诊所”模式嫁接于社区,发挥地校合作优势,联合驻哈10多所高校,在全国首创了“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近群众、打造第三方调处矛盾平台”的新模式。 

  2013年10月11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50年前,浙江枫桥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 

  50年来,枫桥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不动摇,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浙江舟山则通过吸取“枫桥经验”精髓,将其从陆地应用到海上,该市普陀区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以船队为单位聘请了多条“调解船”,聘用有一定威望的“船老大”担任海上调解员,经培训后上岗,及时、就地解决矛盾。 

  此外,各地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排查、化解、稳控措施,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川等地运用大数据对社会矛盾进行研判、预警的做法,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发现机制,对排查发现的社会矛盾逐一落实工作责任,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山西永济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总揽经济社会发展、源头预防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彻底改变了“项目一上马,矛盾跟着来”的局面。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只作为信息传播使用,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