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永远不是边缘话题
互联网时代,手机能做健康监测,机器人能完成手术,科技正在改变医疗模式。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医学的人文关怀和温度不应该被忽视,永远不应该成为医学的边缘话题。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2017互联网+医疗健康人文温度论坛上,与会代表共同探讨医学人文在互联网中的发展和改变。 ■让医学人文再升温 “我国医疗核心价值的迁徙呈现出三部曲——能看病,看好病,不得病。”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医疗资源紧张、专业人才不足,需要解决能看病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绝大多数的医院努力看好病;去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后,不得病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苏婧说,两次转变使医学从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型,大医院从过去比拼门诊大楼和医疗设备,转向比拼文化、理念、人文关怀。越来越多的医院意识到,以人为本才是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是工具,其先天具备的连接属性决定了它可以成为医患沟通的优质载体。科学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医护从繁重的日常文字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投入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去,还使人际沟通和慢病管理的成本大大降低,让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成为可能。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友服务中心主任袁叶介绍,近几年,该院新设了两个职位,一个是医务社工,一个是个案管理师,专门负责人文关怀工作,协调医护,了解病人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湘雅医院利用互联网+将院前病服中心放入手机端。不仅实现预约挂号等基础功能,而且实现了全病程互联网+转诊体系,营造了更温馨的就医环境。” ■让医患更容易变熟人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白剑峰提出,网络将医患之间一次次去医院的断点式的陌生人关系,转变成连续互动的熟人关系,互联网医疗让就医服务变得更人性化。 “她不仅在线下到社区做讲座,教我们如何科学地面对糖尿病,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在网络上,她还录了很多语音课程,通过微信传播到全国,收听者达到5000多人。”论坛现场,一位患21年糖尿病的病友刘敏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故事。 刘敏口中的“她”,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好医生首先要擅于倾听患者的表述,做出引导和反应,而且分析和解释要清楚、接地气。过去这些交流只能在诊室里,时间空间都受限制,有了互联网之后,开展咨询和抚慰工作就更顺畅了。”李文慧表示。 李文慧说,在网络上,患者的批评会被置顶出现在医生的网页上,这让医生学习如何做一个“善于交谈、善于告知”的医生。“这是我们职业的规范,但在学校时没有学到,在网络上,患者的口碑重新塑造了我们的行为。” 北京宣武医院梁建涛医生强调,以前一些医生对患者“居高临下”,如今,一名医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患者的认可上,而互联网能让医生和患者更容易变成熟人。(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医患友好度在医院生根发芽 |
- 上一篇:医学离不开人文的翅膀
- 下一篇:落后药品标准将被“踢出”药典
- 中法将举办300余场活动纪念建交50周年 01-21
- 关于做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 07-06
- 北京首设网站联合辟谣平台 08-30
- 文化部信息中心赴成都调研文化信息化工作 11-29
- 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迎来收获期 10-29
- 中西文化交流掀开新的篇章 12-15
- 央视快评:以英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10-01
- 中央财政未来3年投百余亿元保护传统村落 05-04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世界避孕日主题宣传周活动的 11-15
- 代表委员期待:减免税收,扶持小微文化企业 03-09